张爨轠(zhānɡcuànléi)爵士鼓学术理论研究系列文章之21:学鼓的快乐从哪里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简单启示 文/张爨轠
学鼓的快乐从哪里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简单启示
文/张爨轠
《论语》开篇第一句话就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是圣人孔子告诉我们学习、做学问、掌握技艺、积累知识最重要的方法与总纲领。即:学习贵在时刻勤奋练习、实习应用(学以致用)(这是学习的过程——培养定力)并从中获得快乐、愉悦、幸福(这是学习的目的——打开智慧)。学鼓当然也不例外,快乐来自不断的学习训练、实践应用的过程,舍不得花时间去精进的练习自然也就得不到学鼓的快乐!
“习”的本意是小鸟反复练飞,《说文·習部》:“習,数飞也。从羽,从白。”“習”就是鸟儿频频试飞的意思。甲骨文中,“習”字上面是“羽”下面是“日”,会意鸟儿在日光下练习飞翔之意。小篆中,“日”字误变为“白”,所以隶变后楷书写作“習”,汉字简化后就写作了“习”,这就是《说文解字》中对“习”字的基本来历与简要解释。因此,“习”字可以引申为反复学习、练习、温习、熟悉、习惯、实习、专研、训练、应用、实践、实战等等类似诸多含义,像鸟儿频频试飞那样不间断的勤奋训练才能获取基本的飞翔技能、本领。
“时”字本意为节令、季节,引申为时辰。《说文·日部》:“时,四时也。从日,寺声。”这里“学而时习之”的“时”表示常常、经常、时刻、随时等意思。“时习”也就是不间断的反复练习,这不正是学习的根本法宝吗?用佛家的话来讲,“时习”不正是“一门深入”、“功夫成片”吗?不正是训练学习过程中培养定力的最佳途径吗?
学鼓何尝不是一样呢?如果你不去像鸟儿练习飞翔那样频频反复、勤奋训练,你如何可以掌握到打鼓的种种技术技巧呢?如何获得驾驭这门乐器的真实本领呢?尚且连鸟儿都知道要想学会飞翔就得频频试飞的道理,何况是我们人呢?鸟儿都知道在这个频频试飞的过程中进行一次又一次的试验、摸爬滚打、总结失败经验教训最终成功在天空自由翱翔,学鼓要达到自由演奏驾驭的目的根本的法宝同样也在于训练过程中时刻精进与不懈的坚持努力而已。
“说”通“悦”,是“悦”的古字,本意为喜悦、快乐。《说文·言部》:“说,悦释也。从言,兑声。”言语发之在口,实则在心,故而“悦”字左边的竖心旁表示喜悦快乐是从内心由内而外发出,右边的“兑”字本意也同为喜悦之意。因此,这个“说”字从更深更广的境界来讲不仅仅是喜悦、快乐,更是幸福、打开智慧之心门后通达明了的象征。并且关键是由内心传递出来的那种真实的快乐、幸福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表面上的由外而内的那种“乐”。就像孔子的弟子颜回陋巷简居、箪食瓢饮而不改其乐生活、读书、做学问的那种自在、快乐、安贫乐道的状态。(参见《论语·雍也》:“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用佛家的话来讲就是达到了心地清净,境随心转,不为外境所扰,“法喜充满”的那种定后生慧的精神境界。
原来学习的快乐是这样获得的!圣人孔子仅仅使用“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样一句简单的话就概括了获得天下所有学问、知识、技能的基本法宝,不是圣人境界又有谁能够说出如此精妙绝伦的精辟总结呢?
反观一下现在学鼓的众多学生,他们学鼓都快乐吗?都在刻苦努力的反复训练过程中获得喜悦了吗?学鼓是否也像小鸟频频试飞那样获得自由飞翔的本领了呢?!古人常讲“读书千遍,其意自见”学鼓也是一样,别说练习千遍、百遍,现在社会大多数学生的普遍根性练习十遍都难以做到,更不要说“其义自见”获得无师自通的体悟了!小鸟频频练飞不也得经历成百上千次的磨砺、摔打、艰辛付出之后才能取得成功吗?!所以,现在的学生大多缺乏智慧,究其根源就在这里。
现在的学生往往凭藉表面感官上的兴趣或者依赖老师、家长的督促而学习,没有真正将自己的一颗心定下来,被心外的种种诱惑所障碍,进一步深入讲就是不明白“定能够生慧”的道理。因此,现在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表现出极不耐烦,稍微一遇到学习中的困难、挫折或者难点问题障碍就会显得焦虑不安、无所适从。表面上看一个个都挺聪明的,实则没有智慧,总是心浮气躁,不愿意不厌其烦的反复练习,缺乏定力的致命问题几乎也成为了现在社会所有学生的最大通病。
由此可知,学习古圣先贤、学习儒释道的经典思想,无论学鼓也好,学习其他文化知识也好,应用在任何专业领域都是通达明了、概莫能外能够作为指引学习者的一盏智慧明灯!
学鼓的快乐从哪里来?从持之以恒、千锤百炼的“时习”即:修定(这也是“因”)中来;快乐的根本则是因为勤奋努力内心产生出由内而外的真实喜悦即:定后生慧(这就是“果”)。也正如佛法里所讲,心外求法,了无所得!所以这颗心要向内求,要靠自己的内心彻底明白后去主动落实,如是而已!这之中实则蕴藏着宇宙天地人生之道的自然规律大道理!
也由此亦可见,圣人孔子的思想境界与佛菩萨有何二异?!不是明心见性、大彻大悟的佛菩萨境界怎么能够概括一句话几个字“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就能够成为天下人如何做学问的总纲领、总指引而流传后世千秋万代呢?!
注:在爵士鼓学习、练习训练、实践应用过程中,各种各样的演奏技术技巧内容、音乐作品分析、音乐风格处理以及对于音乐背后的文化内涵延伸理解等等诸多方面,都需要学习者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去深入。
单就爵士鼓的演奏技术技巧而言,在学习过程中也需要勤奋精进的努力练习、专研,才有可能慢慢建立起一整套基本的爵士鼓演奏技术技巧的架构体系。而更重要的是对于音乐综合素养的提高必须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才能获得驾驭音乐的基本能力。在此过程中,获得这些演奏与音乐素养基本能力的关键还是在于勤奋努力,还是在于舍得用功。
比如,就像哪怕只是练习一个最基本的单击交替基本功,舍得投入、付出的学生每次会一练下来就坚持半个小时甚至一两个小时(当然,前提是在有时间的情况下)而不换题目,直到每次练习都有进步、有提高、有感悟为止。尤其是对于学习双跳、多跳滚奏技巧训练阶段的学生来讲,没有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绝对是不可能达到相当的水平高度的。同样,在音乐相关基础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更得以全身心的投入并且经过一定时间的逐渐积累才能掌握到必备的一些音乐素养基础。
所以,一些学生学鼓虽然已经很多年,但是连这些最基础的技术技巧、最基础的音乐素养都还是没有系统规范的得到解决。关键问题还是出在没有用心、没有定力去深入进去学习,表面上看虽然也确实在坚持学习,但“学而时习之”那种“时习”不间断功夫完全没有落到实处,当然也很难体会到“不亦说乎”的真正快乐!
观察定力不足的学生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心浮气躁、心慌意乱,练习坐不下来,无论什么练习都不愿意不停的重复,浅尝辄止,东一下西一下漫无目的的在练,更不会自己开动脑筋去认真思考,尤其是对音乐理论基础方面的东西更是锲入不进去。针对这类学生的定力培养往往成为最棘手的问题,也只能慢慢扭转、改善,并且一定得采取循序渐进、合理的针对性方式方法去进行科学的引导。
由此,笔者也一直在探索如何让一个定力不足的学生能够快速的得到良好转变,从而提高其学习效率以及改善整个学习、生活习惯,最终找到的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可行性方法、答案还是在中华传统国学文化精粹儒释道的智慧思想里面!
本文载《乐器》杂志2016年08期作者张爨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