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爨轠(zhānɡcuànléi)爵士鼓学术理论研究系列文章之74:打鼓要打开心量 文/张爨轠
打鼓要打开心量
文/张爨轠
爵士鼓的乐器属性“偏阳”
爵士鼓这门乐器充满了阳刚之气,其擅长表现激烈、动感、震撼的突出音乐个性往往是很多人喜欢学习打鼓的重要原因。无论是独奏还是在音乐中伴奏还是乐器的外观造型都具有强烈的视听冲击力。而对于鼓手来讲,长期面对这样性格鲜明的“偏阳”乐器一定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改变自己的个人心性,尤其对于打开心量大有裨益。 世界上所有不同的乐器演奏方式唯有打击乐器才是“打”的概念,其他吹的、拉的、弹的所有乐器相对都要柔性一些,从《周易》阴阳学说的理论来讲就是“偏阳”与“偏阴”的成分不一样。 “打”的概念 既然是“打”的乐器,那么就蕴藏着“打”的深刻含义。《说文解字》:“‘打’是会意兼形声字。小篆从手,从丁(钉子),用敲击钉子会敲打、撞击之意,丁兼表声。”可见,敲击钉子一般都是钉在木头或者其他硬物上面,温柔无力的轻拍肯定是不行的,不讲究方式方法使劲硬敲也是不行的。这就意味着力量、力度、大幅度的动作、响亮的声音才是对应“打”的基本意思,同时还得稳打稳扎快慢合理的、巧妙的拿捏好敲打的技术技巧。而打鼓的过程最重要的音乐表现就是需要在力量的轻重、力度的强弱变化、四肢肢体的运动控制、爆发性(极强与极弱以及各种不同层次的音量对比)的音响动态控制以及速度、节奏的稳定、音色的巧妙变化等方面恰到好处的去掌控。
打鼓与打开心量的关联
明白了“打”的概念才能进一步理解打鼓与打开心量之间的关联。人是情感性的高级生命个体,任何涉及肢体动作的体会、感受都有着相对应的心里反映。换句话说打鼓过程中大气、夸张、奔放的肢体动作自然而然就会使得演奏者的心态、意识、神情做出相符合一致的审美倾向,这其实就是身与心协同的本能状态。也就是说,打鼓是最能通过身心的协同状态使得我们敞开心扉、在无拘无束的身心状态中释放出无限的思想情感、无限的音乐想象力,进一步体悟到内心的广阔、浩瀚。在这样的体悟之后,我们的心性久而久之就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与改变。甚至于可能之前是一个心量狭窄、思维局限、性格封闭的人也会通过打鼓获得拓宽心量的无限快乐。
打开心量的自然体现
打开心量的鼓手一定是善于思考、总结、为人处事待人接物低调、谦虚学习的鼓手,其内心世界已经没有更多世俗的对于功名利禄的极大执着,尤其是对于同行之间的争斗、嫉妒、不屑等自私自利的习气已经逐渐削弱甚至几乎没有了。因为通过打鼓过程中的长期磨炼几乎等同于心性的同步修炼,方寸之心已经能够装得下、包容得了世间的一切。从这个角度来讲,打鼓也是一种宗教意义上的禅修过程。而事实上,人类最早发明并应用的乐器不是别的正是鼓,而且确实是被当作象征能够与天、地、人、神明、山川、大地、江河湖海以及各种神秘力量进行沟通的桥梁与载体。在世界上大量的最原始的宗教仪式记载中几乎无一例外都有针对鼓在之中的不可替代的角色与重要地位的描述。而那些能够有资格在这些神秘的宗教仪式中演奏鼓乐器的原始部落鼓手都被视为具有可以掌控神秘力量的超能力者,实际上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就是具有进入不同生命维次空间并能够与之沟通的这种能力。也因此,懂得一些宗教常识的人都知道,人类社会是先有宗教,之后才有文化、文明的相继出现。
当然,即便对于一般思想境界的鼓手来讲,也能够很容易理解或者曾经体验过打鼓过程中那种进入禅定(或者类似于接近)的放松状态,至少感受过在那一刻人是心无杂念、思维超脱的。而往往正是在这一刻,鼓手的灵感爆发会不经意就不期而至。也许很多鼓手不太明白这背后的原因到底是怎么回事,实际上很简单,当一个人心定的时候就能够开启通往智慧的大门,这也正是佛家里面经常讲的“定能够生慧”的自然道理。可以想象,一个满脑子全是功名利禄、争斗、嫉妒、不屑、心浮气躁、叛逆、标新立异、消极厌世的鼓手这些过于自我、负面的东西就会使其精力不够集中,心里压力、焦虑、得失心态就会很重,自然就会障碍自身的思维开启,有害而无益。我们可以看到一些著名的爵士鼓大师在舞台上全身心投入、忘我的精彩演奏,舞台下往往也能够看到或者了解到这些大师敞开心扉、毫不吝啬的将打鼓过程中的种种心得体会分享、公之于众,以使更多需要学习的人群获益。对这样的大师而言,与其对应的一流技术技巧水平背后更重要的就是其心量早已经打开,所以他们也愿意乐此不疲的奔波于世界各地演示、交流、学习,事业也随之越走越宽敞正是这个根本的原因。
结束要说的话
一个懂得敬畏世间上任何生命形式、懂得珍惜世间上任何自然资源、懂得美好人生的开启需要身心的和谐统一、懂得这个宇宙天人合一、懂得遍虚空遍法界实乃一体的自然道理的高级生命个体,就一定能够明白自己所赖以生存的专业、职业所具有的固有特性,其思维就会豁然开朗,心量就会自然打开。拥有这样的思维打鼓就会收获全新的、前所未有的体悟,对于打鼓的进一步认识必然也会提升到更高的、更深的思想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