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爨轠(zhānɡcuànléi)爵士鼓学术理论研究系列文章之78:爵士鼓多跳滚奏浅析 文/张爨轠
张爨轠爵士鼓学术理论研究重要论文
爵士鼓多跳滚奏浅析
文/张爨轠
在爵士鼓滚奏教学训练过程中,多跳滚奏是单击滚奏、双跳滚奏、多跳滚奏三种常用滚奏技法中最复杂、最难训练的一种,也是最能体现爵士鼓、小军鼓双手控制基本功的典型技术技巧。没有具备一定的单击滚奏与双跳滚奏技术基本功基础的学习者是不可能能够很好的去掌握、驾驭其演奏的。
一、多跳滚奏的基本特征与音乐表现
多跳滚奏亦多被称之为压奏以及音乐会滚奏,尤其适合在传统的管乐队、管弦乐队、爵士管乐队以及各种各样的大型合奏形式乐队中演奏。在现代爵士鼓演奏中实际上会依据鼓手的水平能力高低与喜好而被广泛、大量、自由、个性化的使用,并且往往会依据音乐演奏过程中的具体需要与双跳滚奏进行灵活的结合、替换、交叉性使用。
由于多跳滚奏在每一次的双手弹跳时远远多于双跳滚奏两个音个数的固定性限制,因此在声音听觉上比双跳滚奏更加密集,更加细腻,更加饱满。其声响的延续感、连接感、延长感、交织感、线条感也就更加丰满、厚实、立体。因而特别擅长在具有典型语句感(乐句感)的长音连接、背景铺垫以及力度层次的大幅度变化与推动中,表现出强烈的爆发性、戏剧性、冲突感、震撼感等等个性化、特色化、鲜明化的突出音乐表现特征。
所以,多跳滚奏的演奏使用尤其适合在空间比较开阔的大型排练厅、音乐厅、演奏厅、体育场馆等等大型舞台表演场所演奏出比较理想、大气磅礴的声响效果。也正是因为如此,多跳滚奏往往也被直接称作为音乐会滚奏。
多跳滚奏之所以也被称之为压奏,是由于鼓槌在鼓皮上自然多次弹跳时每个音之间回弹的时间间隔距离过长,因而必须人为的通过演奏时手指头、手腕的额外施力将其弹跳个数的时间间隔距离缩短,以控制在更大的密度范围之内才能够获得多跳滚奏连续密集、集中的特有声响效果。
二、多跳滚奏与双跳滚奏的差异性特征
多跳滚奏与双跳滚奏相比较而言,双跳滚奏在声响上其特有的双音颗粒感、节奏感、松弛感以及在演奏手法上的标准性、规律性、固定性、整齐划一等表现上确实与多跳滚奏存在着一些差异性特征。特别是在两种不同滚奏弱奏时,多跳滚奏更能够完美无缺的表现出密集、连贯的绵长线条感的音响状态;而在强奏时双跳滚奏则明显在声音的松弛度、紧张度、均匀度上要优于多跳滚奏。因此,双跳滚奏更多的适合行进步伐一致,讲究整体表演动作协调性、对称性、统一性的军乐队、进行曲以及广泛的在流行音乐、小型电声乐队中被大量的使用。
相对来讲,多跳滚奏也更加适合在排山倒海、大气磅礴的交响音乐作品中演奏,当然也特别适合交响音乐中抒情、细腻的音乐铺垫、陪衬。而需要特别加以强调说明的是,双跳滚奏则可以完全被使用在任何乐队与任何音乐形式中去演奏,其使用的广泛性、普遍性、普及型都远远大于多跳滚奏。只不过这两种滚奏之间的音乐表现有着大致相同而又不完全一样的个性化表现特征而已。一些音乐作品演奏中也往往没有明确规定演奏者必须采取哪一种滚奏形式。也因此,不少鼓手大多仍然习惯性使用、选择使用频率最多的双跳滚奏作为应对大多数音乐的常规性演奏。
特别是在爵士鼓演奏中,任何一首流行音乐作品也好、摇滚音乐作品也好、爵士音乐作品也好、轻音乐作品也好,两种滚奏的使用其实也并没有绝对的、必须的、一成不变的固定界限,实则是同一类型的技术体系被细化后的更加丰富的技术技巧分支而已。因此,现代鼓手在学习、掌握、应用滚奏技法的过程中,必须要系统、全面的掌握好每一种滚奏形式,并能够从理论上应该具有较为深入的认知、理解。
同时,特别需要说明的是,鼓手在学习掌握单击滚奏、双跳滚奏、多跳滚奏这三种基本滚奏形式的过程中,必须具备首先掌握单击滚奏然后掌握双跳滚奏才能够进一步去掌握好多跳滚奏的先后次第。否则,就特别容易出现基础功夫不扎实从而导致三种滚奏都驾驭不好的弊端。
三、多跳滚奏的常规训练方法
与双跳滚奏的教学训练方法一样,多跳滚奏也同样主要采用一至九连音的滚奏形式去逐一的进行科学、系统化的训练。同样采用1/4拍、2/4拍、3/4拍、4/4拍、5/4拍、6/4拍、7/4拍、8/4拍、9/4拍对应一至九连音多跳滚奏的方式去逐一训练落实。(详细可参见笔者《爵士鼓双跳滚奏教学训练纲要》一文,这两种滚奏训练方法的相同之处本文不再赘述。)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由于多跳滚奏在每次弹跳个数手法上因人而异,因不同演奏者水平以及对音乐的不同理解而异的不确定性、不固定性,在对待不同音乐速度、力度变化、转换等等状态下的灵活调整以及对各种滚奏时值的切割、连接、衔接、叠加、断奏、重音移位等等情况下会出现一些微妙的演奏控制性处理的弹性调整,难以做到演奏标准的同一性、统一性、固定性的诠释。
在与双跳滚奏具有明确的滚奏个数训练的固定手法对比上,多跳滚奏完全不必再去计算有关具体的滚奏个数问题,仅仅是在手腕运动次数上(与双跳滚奏时手腕运动规律一样,每次弹跳多个音时手腕只运动一次,每次双跳时手腕也同样只运动一次。)来衡量在某一节拍、速度范围下应该选择几次的运动频率。并且每只手弹跳的具体个数也会随着速度与力度的变化而需要相应的去做出一些对应的调整。特别是当多跳滚奏处于大幅度的突然性力度渐强、渐弱过程中,由于必须尽量演奏出前后声响在密度上的统一性,避免力度转换过程中造成声响的延续性、连接感受到过大的影响,灵活调整、改变手腕运动频率与每只手多跳的个数是比较难以控制的技术性难题。
总之,无论在什么具体的演奏情况下,多跳滚奏与双跳滚奏、单击滚奏一样,都需要尽量在控制技术上获得统一、连贯、流畅的声响效果,切忌为了技术性控制而忽视了滚奏在音乐中应该具有的鲜明音乐性。
四、多跳滚奏高难技术技巧的拓展
双手控制能力极强的一些爵士鼓、打击乐演奏大师,在多跳滚奏常规技术的基础之上拓展出可以在一只手(单手)的多跳之中演奏出连续密集的滚奏功夫,也就是大家通常所讲的单手滚奏技术。拥有这样的技术、功夫完全不会拘泥于多跳个数的常规性制约,因此不同演奏者的个性化技巧也是不一样的。尤其是在爵士音乐演奏处理中,不少演奏家习惯性的在右手演奏节奏吊镲的同时,利用左手在军鼓上演奏快速、密集的单手滚奏;甚至分别利用单手或者双手多跳滚奏在各个桶鼓以及镲片上做出极快的炫技性换鼓、换镲动作,充分挖掘了多跳滚奏更加艰深、复杂的技术内涵与外延。还有一些演奏家利用手的虎口控制(稳定)住鼓槌的同时,其余几个手指头(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在鼓槌上进行快速交替的轮换弹击(奏)的方式在鼓皮上演奏出密密麻麻的滚奏(点奏)效果,或者同时利用另一只鼓槌敲击在击打鼓皮的鼓槌上,使得进一步加快单手多跳滚奏的弹跳频率以及确保其长时间延续不断的声音效果。这些大多数鼓手难以掌握的特殊性技法都源于多跳滚奏的技术性拓展,其训练的方法已经完全超越了常规性的演奏思维,但足以说明多跳滚奏确实具有非常复杂的训练方式方法尚待学习者去思考、琢磨、探索。
结语
多跳滚奏作为鼓手必须掌握的一种滚奏技巧,确实需要在训练过程中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体悟。若要达到驾驭自如甚至掌握一些炫技性的高难度技法,必定需要学习者博采众长、勤学苦练并在实践演奏中去慢慢积淀才有可能获得更多、更深入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