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爨轠(zhānɡcuànléi)爵士鼓学术理论研究系列文章之45: 用音乐伴奏开启趣味电鼓教学之旅 文/张爨轠

张爨轠(zhānɡcuànléi)爵士鼓学术理论研究系列文章之45: 用音乐伴奏开启趣味电鼓教学之旅 文/张爨轠

                              用音乐伴奏开启趣味电鼓教学之旅

文/张爨轠

使用世界著名品牌Roland电子鼓教学多年,笔者深感庆幸,以往传统声学爵士鼓教学操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都很好的得到了解决,下面就笔者个人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一些经验或体会介绍给同行们参考。(本文主要针对电子鼓一对一教学操作)

一、    使用音乐伴奏教学成效显著

传统声学爵士鼓教学操作困于噪音的问题无法解决,只要一采用音乐伴奏就觉得教学场地不够大,(除非具备像正规剧场、专业音乐表演舞台一样的教学场地。)伴奏音乐的声音往往很难配合鼓声部,音量平衡存在严重问题。如果让学生非常有控制的减小演奏的力度势必会造成演奏姿势与状态的放不开,也不符合演奏的常规要求,达不到技术技巧训练的苛刻条件,因此很难操作下去。而电子鼓在教学中使用音乐伴奏就非常易于操作,音量的问题调整一下就可以了,演奏姿势、手感等问题也不存在任何问题。笔者在一对一教学过程中曾经尝试过很多种试验性的操作方法,探索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实用操作方式,最直接的可行性方法就是从一开始接触电子鼓的初学者就采用音乐伴奏教学,几乎不太强调像传统声学爵士鼓训练方法那样以基本功练习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模式,当然也倒不是否定那些传统训练内容的有效价值,但跟使用音乐伴奏训练的教学方法比较起来,的确最终的教学成效有着极大差别。一般情况下,使用电子鼓一对一教学进行有针对性的、为学生量身定选的伴奏曲目科学的训练,很快就会使学生掌握到大量不同音乐风格的实用音乐作品,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进入具有浓厚学习兴趣的学习状态中去,反过来,一些传统的基本功练习就在音乐作品演奏中被运用,进一步促进了教学成效的迅速提高。在定期检测学生的学习水平时,笔者都以谁积累的音乐曲目量多而精为标准,学生们也在互相比较与较劲中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互动关系,心理上也完全有了正确的评判标准。并且在使用音乐伴奏的教学方法为主的实践过程中,经常结合强化性的实际运用,比如让学生大胆的学以致用,把平常训练中积累下来的优秀曲目直接搬到舞台演出、比赛等活动中去,让学生明白并亲身感受到学习与实践其实是一件很轻松很愉快的过程。通过电子鼓一对一教学的简单操作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成效。这一过程总结起来即是:教学操作过程(上课)+学生练习过程(练习)+舞台实践过程(应用)全部都采用电子鼓与音乐伴奏相结合的操作方法,从而充分有效的保证了教学成效。而对于针对传统声学爵士鼓的使用则只根据音乐需要适当的进行辅助性的配合训练而已,以让学生都能适应电子鼓与传统声学爵士鼓的演奏习惯于要求。

二、电子鼓一对一教学操作过程易于掌控

以往在使用传统声学爵士鼓的教学过程中,常常因为学生演奏力度控制不好、音色控制能力太差使教学过程非常难受,开展电子鼓教学以后就彻底改变了这些问题。现在通过电子鼓与音乐伴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使整个教学过程变得轻松、易于掌控。这是鼓教学的捷径,教学操作驾驭起来也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愉快自如。学生家长也深深体会、感受到了让孩子学鼓的真正乐趣,学生回家练习时也变得趣味盎然,很多学生会直接选择自己喜欢的音乐作品进行主动性的练习,包括长期按照老师引导的坚持记谱、创作等重要训练内容也都在有效而有趣的状态中进行。这些训练在传统声学爵士鼓上操作起来就变得很困难了。比如在对学生进行提手动作训练时,要求学生彻底放开手脚,把手臂的挥动姿式全部甩开演奏,这些重要的表演性训练动作是鼓教学中极为重要的内容,在传统声学爵士鼓上很难落实,因为演奏出来的大力度噪音让人难以忍受,像很多摇滚乐队中鼓手表演时经常张大嘴巴去避免高强度的噪音侵害,以及为了表演动作的大气而人为的、强迫性的放开手脚等习惯性的状态其实都是出于无奈,也并不是鼓手的控制出了问题,而且演奏控制能力再强,传统声学爵士鼓也仍然满足不了演奏表演的客观性苛刻要求。而在电子鼓上表演大幅度的夸张性动作轻而易举且不受噪音侵害,无论从演奏听觉与视觉上都易于掌控。又如在教学操作过程当中,有些学生为了同一个尚未解决的技术片段去反复的练习,作为教师来讲,长期的面对一些重复性的技术技巧问题难免心理上会产生烦噪感,但又不得不让学生在上课时彻底解决,此时就可以很简单的采用佩带耳机或减小电子鼓音量的办法避免对教师的影响。所以电了鼓一对一教学操作过程易于掌控不仅仅是包括用音乐伴奏的教学方法易于实施,还包括演奏技术技巧的具体训练落实非常轻松。

三、电子鼓教学已经转变成享受音乐的旅程

笔者在电子鼓教学实践过程中,把大部分教学内容安排成对伴奏音乐作品结构(曲式)、和声、配器等音乐实质性内容的分析、讲解、创作处理上,把鼓声部仅仅看成教学的一个部分而已。使用传统声学爵士鼓教学时,大部分注意力都在纯粹的鼓声部技术技巧上,这样很不符合鼓教学的科学规律。其实鼓教学的关键指导思想应该在于伴奏音乐声部,鼓声部的技术技巧练习相对来讲应该是比较容易掌握与训练的。电子鼓在生产研发、设计的时候就充分考虑到了其音乐性能的完善,储存的伴奏音乐作品就是让鼓手用来学习、欣赏、表演的,就像摸拟现场乐队一样去进行鼓声部的训练要求。因此,电子鼓教学的过程已经从传统的鼓声部技术技巧训练为主体的单一模式下转变成为享受音乐的过程,这也是电子鼓这门乐器最为突出的优势所在。同时,鼓教学的根本要求(目标)就是让学生能达到、适应、胜任乐队的实践伴奏,而不是培养只会独奏的单一性人才,况且在大部分情况下,音乐舞台演奏对鼓手的要求就是以乐队伴奏实践为核心。因此,采用电子鼓与伴奏音乐相结合的教学过程是最为科学的训练方式,符合音乐教育的最高境界——“享受音乐”的终极教学目标。更因如此,使用音乐伴奏的电子鼓教学过程不再枯噪,不再难以操作,这也是鼓教学发展历程中的一次跨越式飞跃。

四、电子鼓教学操作的具体要求

首先,教师对于电子鼓功能的设置、操作使用、声音概念的正确判断要过关。不同型号的电子鼓操作方式与难易程度有所区别,以Roland电子鼓为例,无论哪一款产品型号都具有详细的操作使用说明书,上面介绍有基本的安装、调式、运输等操作要求,通过仔细阅读或寻求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的帮助还是比较容易弄懂的。其中最关键的功能要学会使用,如每一个鼓、镲组的声音编辑与处理、伴奏音乐音量平衡的调试、演奏手感(力度)数据的调试、录音功能的运用、节拍器的音色与速度调试等。最为核心的操作技术应该是对鼓组声音概念的创造性设置,因为出厂时每款产品型号都已经设定好固定的套鼓组别,并且储存好的备选音色库极为丰富,这就需要鼓教师按照不同音乐风格的需要去重新设置一些适合的鼓组别,虽然一般情况下出厂设置的鼓组完全能满足常用的音乐风格,但鼓手自己的声音概念绝对是更具有个性化的,更为满意的。因此完全有必要重新去修整或增删音色、音量、音质、衰减、力度、平衡、音频等相关的具体参数。 然后要进一步的掌握电子鼓的延伸功能性,并学会合理的创造性利用。因为电子鼓不仅有别于传统声学爵士鼓的功能,更多的是在传统声学爵士鼓演奏技术技巧上发展成为兼容音乐制作、录制、编辑演奏程序等电子化的新功能。而这些新功能也正是电子鼓作为电子化时代最为突出的优势与特点。比如鼓手在独奏表演时,完全可以发挥电子鼓的这些延伸性功能,通过预先或同步设置操作,可以演奏成声部叠加、编辑处理成富于个性化的打击乐队组合,甚至达到像合成器一样的多声部乐队效果。鼓手如果具备一定的作曲、MIDI音乐制作能力,就可以进一步的去进行创造性的功能发挥。不过,从目前国内举办的鼓手大赛中可以看到,电鼓组的参赛选手基本照搬传统声学爵士鼓演奏套路,基本没人在电子鼓的这些延伸性功能开发上有更多的出色表现,也许这也是电子鼓今后发展过程中有待逐步探索的新课题。 电子鼓教学操作的具体要求中最重要的一环当然就是曲目、教材的选择问题,解决的办法有很多:一是收集整理市面上(国内外)出版的相关专业教材;二是合理利用电子鼓储存的音乐作品进行教学训练;三是通过现学现用广泛的新曲目利用于教学操作中去,如收集CD、建立曲库,网络下载等办法。不过,目前要有针对性的选择到专门的电子鼓教材并不容易,国内正式出版的电了教教材由于随着产品型号的不断更新换代,其使用价值也有所折扣,这是电子鼓教学操作中最困难最客观的一大问题。估计还需要更多的时间才能看到更多的电子鼓教材的面市。

结语

以上谈及电子鼓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个人体会,感受到电子鼓教学的确是鼓教学中最有讨论价值的新课题,也许随着电子科技的不断发展进步,电子鼓的教学操作会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具有有挑战性,但我想,无论怎样,电子鼓的主要功能还是用于舞台演奏充当乐队中的节奏声部,就像现在的手机一样,功能再多再丰富,其根本功能还是为了通话的作用。

本文原载《乐器》2010年第12期以及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发行张爨轠著《爵士鼓教育》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