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爨轠(zhānɡcuànléi)爵士鼓学术理论研究系列文章之48:直面电鼓学历教育与发展瓶颈 文/张爨轠

张爨轠(zhānɡcuànléi)爵士鼓学术理论研究系列文章之48:直面电鼓学历教育与发展瓶颈 文/张爨轠

                                   直面电鼓学历教育与发展瓶颈

文/张爨轠

电鼓作为打击乐器家族中的新成员,越来越多的体现出了其强大的社会生命力与市场发展空间。在当今社会提倡世界打击乐大概念的专业学科构建背景下,必定会在世界范围内将电鼓纳入打击乐专业教育与演出的舞台上,为打击乐的丰富多彩世界又增添了一道极为重要的靓丽风景。然而也正是在这种世界打击乐共繁荣的大专业框架背景下,电鼓要作为一个独立的发放学历文凭的新兴专业门类那将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

一、电鼓学历教育边缘化是其发展的最大瓶颈

翻开电鼓在国内普及推广的简短历史不超过仅十年,很多鼓手认识电鼓也是从Roland开始,继而有了对YAMAHA、MUZA魔鲨、XM等一线大众品牌的更多了解与接触。在如此短的电鼓普及时间内要将其一跃成为一门独立的学历教育专业显然需要更长的路要走。然而摆在事实面前的问题是随着全国各地鼓教室、培训机构、艺术院校(系)的增多,学习电鼓的人群已经很庞大。喜欢电鼓并有志于从事电鼓教学、演奏方向的鼓手已有不少,再加上众所周知的电鼓与传统鼓在乐器性能优势等方面的巨大差异,使得电鼓的教学开展变得更为容易,更具有市场需求潜力。这几年全国性的打击乐比赛中也增设了专门的电鼓组别,考级也把电鼓纳入了独立的学科,学术理论研究领域也能看到一些相关的文章出现,透过这些具体的现象看本质,充分说明电鼓具有其他任何打击乐器不可替代的突出特征与优势。尤其是从商业的角度来看,国内外的电鼓生产厂家的不断增多与壮大,其获得的市场利润与开发前景有目共睹,如何把这块极富商机的市场蛋糕做大做强也是各个电鼓生产厂家的一致追求。就是在这种发展势态的客观背景下,电鼓学历教育边缘化成为了其发展的最大瓶颈。 边缘化一方面是指电鼓的发展再普及也很难得到学历教育的主流支持,另一方面是针对在艺术院校打击乐学科建设中被排斥的现象突出,被排斥的原因有多方面的综合因素所造成。目前电鼓的学历教育就像是过去封建社会待嫁的女子,要随姐姐出嫁去做偏房而做不了正室一样的命运。在国内就是这样,一门专业一旦可以独立发放文凭,通过了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权威审核认定之后才会真正得到大家的广泛认可,就像当年的电子琴专业的建立一样也经历了数年的发展瓶颈,这也是成为电鼓目前在国内发展的最大瓶颈原因之一。 边缘化所带来的另一个直接后果就是非正式、可有可无的人为态度影响到了教学开展的积极性,既然没有对电鼓正式纳入学历教育中去,很多音乐艺术院校的打击乐、爵士鼓教学也就没有对电鼓学习、研究的任务,就缺少了硬性规定,要不要使用电鼓就完全凭教师个人的兴趣爱好,这也充分反映在了目前院校爵士鼓专业教学的现状上。甚至有不少院校的打击乐、爵士鼓专业教师至今没有或者不愿意接触电鼓,对电鼓进行攻击或不客观的评价的情况也大有人在。这一点在笔者接触到的同行中的确也深有体会。 边缘化的积极作用也会逐渐有所体现,个别行业人士意识到这些客观问题以后也在一直努力争取以改变电鼓目前的学历教育现状,虽然目前还仅仅是把电鼓作为打击乐、爵士鼓学生辅助学习的一门种类,但为今后的电鼓成为独立专业也是一种有益的铺垫与过渡。任何新生事物的发生与发展都会有一个自然的过程,也是急不来的。 边缘化问题在电鼓普及教育中也是一件很尴尬的事情,比如教师没有权威的电鼓教学师资认证资质,学生及家长也会提出比如学电鼓可以对升学有用吗?可以用来参加高考吗?可以完全替代传统鼓吗?可以直接报考电鼓专业而不是传统的爵士鼓专业吗?比赛时可以只敲电鼓吗?学习电鼓专业有出路吗?可以考级吗?当然,比如考级是可以的,但落实电鼓考级的省市的确没有几个,有时候教师也还真不知道该如何进行合理的引导或解释。

二、电鼓学历教育的可操作性

借鉴国外音乐艺术院校的专业设置方式,一些新兴的有广泛市场前景的专业门类迅速就被正式纳入教学体系,在专业门类设置权限政策等方面与国内有着很大的不同。国内音乐艺术院校在学科建立与设置上程序复杂,审批麻烦,效率又还不高。能够关注的、有社会责任感、敢于担当的行内人士缺乏,致使电鼓学历教育的落实缺乏带头人。普通老百姓地位的行业人士没有发言权,也缺乏公信力,光呼吁也没人听,这些都是摆在面前的实际问题。 从领导决策层的角度去看,校企联姻是目前解决电鼓学历教育最好的可操作性途径之一。现在无论是公办高校还是民办大学,都有很多种办学与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可供参考借鉴,如由电鼓生产厂家与院校(系)共建学科设置,由厂家提供硬件与技术支持,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采取合作、互补等方式,并在最关键的学历文凭发放的环节要打通政策的壁垒,要有大胆敢为天下先的开拓精神才能成就一翻丰功伟业。 定单式人才培养的直接模式也是电鼓学历教育的可操作性措施之一。很多专业也是从无到有,从弱小到强大的这么一个过程。只要有市场客观需求,就有人才培养的实际价值。比如从电鼓生产厂家的角度看,要与院校合作培养出既懂电鼓生产研发又能全面系统掌握电鼓表演、教学开展及市场推广的专业人才就必须要通过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才会具有更大的针对性。像一些乐器制作专业在艺术院校刚开始开设起步的时候,往往也都经历了这样一个对接的人才培养过程而逐渐发展壮大的。 电鼓师资来源也是迫在眉睫的问题,如果电鼓专业一旦可以正式纳入学历教育中去,成为一门独立的专业门类,就必须有过硬的专业师资先行进入。这个问题并不难解决,可以通过采取选拔、聘用、去国外学习进修等很多方式得到解决。国外电鼓专业相对比较成熟的包括日本、美国等国家已积累了一些可供学习借鉴的有益经验。同时在对师资来源的硬性规定等环节可以适当采取放宽、灵活的政策,就像当年通俗音乐院系的正式建立一样,有几位教师有专门的学历背景呢?还不都是从无到有的过程而发展起来的。可以预见,一旦电鼓成为独立发放文凭的一门专业后,愿意报考或从事电鼓演奏、教学、生产研发、市场销售推广的相关人群定会有更多的增加。

三、结语

电鼓学历教育具有很大的社会价值与意义,就像目前已经独立于传统乐器之外的电子琴、电吉他、电贝司、电子手风琴以及MIDI音乐制作等专业门类一样,其在音乐领域都具有各自不可替代的特殊性作用与实际需求。同时,能够让热爱、痴迷并有志于从事电鼓演奏、教学的新一代鼓手群体有一个名正言顺的电鼓专业文凭也是他们的最大梦想。而对于电鼓生产厂家来讲,站在市场推广与文化相结合的深入发展角度来看也是一件解决根本性的关乎其自身前途命运的大事情与社会使命。

                                                        本文原载《乐器》2012年第1期以及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发行张爨轠著《爵士鼓教育》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