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爨轠(zhānɡcuànléi)爵士鼓学术理论研究系列文章之118:为什么必须在爵士鼓教育中融入贯穿中华传统道德价值观? 文/张爨轠

张爨轠(zhānɡcuànléi)爵士鼓学术理论研究系列文章之118:为什么必须在爵士鼓教育中融入贯穿中华传统道德价值观? 文/张爨轠

                                                         为什么必须在爵士鼓教育中融入贯穿中华传统道德价值观?

                        文/张爨轠

        中华传统道德价值观是历经几千年以“仁爱”、“因果”为核心而不是像西方人奉行的以“竞争”为核心的错误价值观,形成了以“五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常”(即:仁、义、礼、智、信)、“四维”(即:礼、义、廉、耻)、“八德”(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具体内容的道德教育思想纲领,也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这十二个字的高度概括。

        《大学》中曰:“德者本也,财者末也。”意即道德才是财富之根,财富乃道德的枝叶花果(细枝末节)而已。可是,今天的社会秩序已经本末倒置,受西方价值观的影响都在竞争中盲目发展经济财富,全然忽视道德、因果的存在。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自然也就泛滥成灾祸乱无穷。也正因为如此,现代人只要讲如何赚钱的事情大都极有兴趣,但一讲到道德方面的问题往往就会充耳不闻甚至表现出反感、抵触、无足轻重的颠倒反应。

         在爵士鼓教育中必须融入贯穿中华传统道德价值观,才能够使学习爵士鼓这门西洋流行乐器的学生中西贯通、合理取舍;既掌握了以西方国家为主要学习对象的演奏技术体系,又结合渗透了中华传统道德价值观的正确思想;摒弃那些低俗、缺乏正能量的西方流行音乐教学作品;培养学生正确的音乐审美思维;有选择的继承、弘扬世界各地优秀的流行音乐文化精髓;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爵士鼓艺术事业;为促进爵士鼓专业健康有序的正确发展方向而深入挖掘、借鉴中华民族遗留下来的宝贵智慧。

        否则,如果除了技术体系学习西方人的主要内容以外,还要去把人家那一套道德价值观也搬过来,必将使国内的爵士鼓发展陷入穷途末路的境地。

        经过融入贯穿中华传统道德价值观的教育过程,从事爵士鼓行业的师生以及广大鼓手们就能发扬仁爱和平、互帮互助、珍惜人才、共同进步的团结精神,而不是成为技术与市场竞争中的敌人,成为像西方国家那样拼命为实现自我利益而奋斗的西方文化的受害者。

        但是,由于现代社会严重受到西方竞争价值观的普遍影响,传统的中华伦理教育(五伦)和道德教育(四维、八德)很不得力,难以落实,需要将因果教育放在首要位置才能够逆转现状。

       《尚书》中曰:“惟上帝无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周易》中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老子》中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大学》中曰:“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中庸》中曰:“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参见《群书治要十讲》、刘余莉、团结出版社、2014年6月第一版)等等这些流传千古后世的名言警句都是讲因果教育的典型例子。

        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儒释道都在因果教育上极具威慑力,尤其是佛教更是建立在以因果教育思想为核心的宇宙自然规律真理,有着完善的因果教育体系,无穷无尽的因果教育真实案例,而这些正是解决当今社会一切道德教育之根本途径,适合于全世界范围内任何不同国家、种族、名族、文化信仰的所有人类群体。

        深入懂得这些道理以后,必然就会明白在爵士鼓教育中融入贯穿中华传统道德价值观有多么的重要意义,对年轻一代爵士鼓人才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本文载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发行张爨轠著《爵士鼓教育》一书

        (以下是尊敬的净空老法师说讲

摘选流通在此利益有缘之士)

 

         十二德目浅释——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

 

中国古圣先王强调「修身齐家,格致为本,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修身、教学之内容首重伦理、道德、因果教育,并总结出十二德目,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

        孝悌

孝是孝养父母,顺其心意,悌是奉事师长,广修礼敬。圣贤之道以孝亲尊师为根本。孝属会意字,上是老,下是子,说明上一代与下一代同属一体,十方三世无二无别。圣人教学,孝道落实应始于父母,并扩展至法界众生。大乘经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即圆满孝道。悌,明于家中敬爱兄长,于学校、社会奉事师长、礼敬大众。家中兄友弟恭,则父母欢喜;团体相处,礼敬和顺,则社会和谐;尊师重道,则学问、德行成就。

        忠信

忠是负责尽职,信者,人言为信,远离妄语、两舌、绮语、恶口等四过。曾子每日自省不离忠信二字。忠即中、心二字,一心中正名为忠,心存偏邪则不忠;一念不生名为忠,心存二念则不忠。故知真诚恭敬至极,即是忠之深义。不忠之人必不诚,表露于外,则言行轻薄,多失厚重。子曰「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人若无信,则于社会无立足之地。北宋大儒司马光称「事无不可对人言」。世出世法,德行、学问之成就,应从不妄语始。诚实守信,众德之基。

        礼义

卑己尊人名为礼,尽心为一切众生服务,不求回报,即是义。中国自古称为礼义之邦,人人守礼循义,社会自然和谐。礼是人与人往来的法则。曲礼曰「毋不敬」,强调为人应能承受委屈,处处尊重他人。传统小学教育,即是教导待人接物的规矩。行礼应有节度,过与不及皆不合理。社会有礼,则秩序井然。礼云「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义是求尽义务,不讲权利,言行思虑合情、合理、合法之谓义。真正认识自己所处身分、地位,负责尽职,恪守本分。佛云「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众生本为一体,凡见他人所需,无条件尽心竭力提供协助,亦是克尽为人之义务。遵礼守义,则无处不受欢迎。

        廉耻

廉是廉洁,绝不贪污受贿;耻为耻辱,知耻辱、知错误,则能奋发精进。管子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廉洁有守之人,生活再苦,也不愿意问人要一分钱。如此为官,无欲则刚,为国为民,处事才能公正严明。南宋名将岳飞云「文官不爱钱,武将不怕死,则天下太平」。中国历朝选拔官员,均以孝廉为准则。子曰「知耻近乎勇」。常怀惭愧,知错能改,自能勇猛精进,克服一切烦恼习气,圆满成就。不知耻、不改过之人,则肆无忌惮,任意而为,佛云「一阐提」,意即无善根之人,佛亦不能救。

       仁爱

仁即二人,起心动念想到自己,同时想到他人;爱从心、从受,善用其心,感受他人所需,理智的大爱即是慈悲。儒云「推己及人」,我不希望被人伤害,则不应伤害他人;我希望得到幸福,则应帮助一切众生得到幸福安乐。心存仁慈者,绝不与任何人对立,永远没有冤家对头,故云「仁者无敌」。世间之爱,不离感情、五欲六尘的染污;佛菩萨之爱,以理性智慧为基础,清净平等,故名慈悲。真诚爱心之落实,首应表现于尊重他人,爱敬存心,自然谦卑有礼、和颜悦色,常能成人之美、与人为善。

        和平

和从事相上讲,平从心地上说,二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若不能平等看待一切众生,则面和心不和,非真和合。俗云「家合万事兴」。凡有争执则易生祸害,无论有理无理,应以和为贵,有理尚且不争,何况无理?圣贤教人凡事包容,事事忍让,绝无所争。常思退步,则能冷静反省,开启智慧。大众同心同德,则无事不成。古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经云「万法平等,无有高下」。所有不平等,皆从妄想、分别、执著而生,若知众生自性本为一体,种种幻相皆随缘变现,则平等心油然而生。平等心现前,落实于生活中,即一切恭敬,肯定一切众生本来是佛。

子曰「信而好古,述而不作」,佛云「今佛如古佛之再来」,故知圣贤教学,皆自性流露,非由何人发明创造。即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亦为一切众生自性本具,觉悟者处世待人接物,自然如是。以上德目虽分十二,究其根本,均不离五伦中「父子有亲」之亲爱,而予以发扬光大。若将此十二德目落实在现代施政理念,孝悌忠信,即民族主义精神之基础;礼义廉耻,为民权主义精神之体现;仁爱和平,则是民生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精神之落实。中国传统教学,自小教育,特别重视经、史二门,经是经典,为圣贤学问根本,史是历史,为先辈经验累积。不读经,则德行、学问不长;不读史,则见识经历不丰。另有子、集二门,子属哲学,集属文学,行有余力,则可加以学习。现代人忽略经史,舍弃宗教。左传云「人弃常则妖兴」,若人舍弃伦理道德,则社会乱象丛生。此等警语,足以令人长思深省。

 

        细细品读净空老法师的这段讲说,真可谓豁然开朗,胜读十年书!如果做到身体力行,必然智慧之门洞开,获益无量无边!也正如《论语》中讲:“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学就是指的学习圣贤的经典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