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爨轠(zhānɡcuànléi)爵士鼓学术理论研究系列文章之91:为而不争的智慧 文/张爨轠

张爨轠(zhānɡcuànléi)爵士鼓学术理论研究系列文章之91:为而不争的智慧 文/张爨轠

                                                                                                              

                                                                                           为而不争的智慧

         文/张爨轠

老子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明心见性、通达明了宇宙人生真相的大圣人,用佛法来讲,老子的思想境界与佛菩萨应该没有二异。其《道德经》末句曰:“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可谓这八个字道出了世间人争名逐利的究竟意义应该是回归不争的事实真相!

争来争去结果都是一场空,凡夫执着这个我,总以为什么是属于我的,什么是我必须占有的,什么是我应该得到的。因此,人生的目标往往就是要打垮别人,处处想让别人失败而使自己获胜。这种争强好胜当仁不让的心态在短时间内也许会获得不少利益,可是如果长期处于这样的心态就有可能争得头破血流、不死都残!“争”的本质就是据为己有,《说文解字》:“争的甲骨文、金文字形都像两只手争夺一物的样子。”

孟子曰:“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周易》中泰否二卦卦象寓意也极其深刻:坤上乾下各自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换位思考(坤为地本应该在下,乾为天本应该在上)是为地天泰卦;乾上坤下各自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是为天地否卦(天地本乃天上地下之正位,正位却寓意各自没有换位思考的意思)。这也正是与老祖宗常讲的古训“各自责,天清地宁;各互责,天翻地覆”如出一辙,可见泰否就在争与不争这一念之间的智慧道理!

有句话说,天大的事最后都会成为故事!凡夫却喜欢执着当下,不肯放过当下之争,原因正是心量狭隘、鼠目寸光,不肯换位思考,不肯从自己身上去寻找问题的根源所在,更不懂得“其身正而天下归之”的真正道理。

不争就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烦恼何生?可是争的人就会患得患失、不达目的不罢休,不到黄河心不死,一旦得到自己想要的就会沾沾自喜、得意洋洋,以为就是上天有眼自己就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人;一旦得不到就会憎恨嫉妒甚至恶言恶行相向,整个人变成了愤怒的斗牛,随时准备杀伤对方,战争一触即发势不可挡,以为自己就是天底下最强悍、最具杀伤力的人,可谓自欺欺人、思想颠倒,没有智慧!

人不过肉身而已,争与不争躯壳都将很快消亡,短短几十年生命如梦幻泡影白驹过隙浪费在了争名逐利上可谓得不偿失亏得太大了!为什么不能去好好思考一下人生何来?又将何去?殊不知,争来争去只能造业无穷无尽,轮回在苦海六道中不能自拔,争来争去于人生的究竟解脱没有任何意义反增业障。

不争就真的什么都得不到吗?恰恰相反,这就是智慧的定律,不争得到的远远大于争斗所获得的。不争之人心性平和,广结善缘,特别是心定之后智慧之门就容易打开,在“为”的层面自然而然就会精进努力、正义凛然。“为”字的本意是作为,做、干。《说文解字》中讲:“为字的甲骨文上部为手,其下是仰着头、尾朝下的一头大象,会意牵着大象去劳动之意。”

“为”的层面是努力耕耘而不问收获,得失之心顺随自然,欲望、功利之心的枷锁被彻底解放,“为”的过程就会脚踏实地很好的享受并乐于其中,更加有助于提高“为”的质量,“为”的结果自然也就会收获更多。

古人常讲“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不属于自己的争来也不会长久,甚至可能成为祸患,就像一颗定时炸弹埋伏在身边让人时刻提心吊胆。争别人的东西别人大多也不会轻而易举放过你,一旦时机成熟,别人也会采取同样甚至变本加厉的方式来对待、报复自己,到时只能是自掘坟墓,身陷囫囵反而被搞得遍体鳞伤、身不由己、痛苦不堪。

由此可知,“为而不争”是智慧;是圣人之道;是放下一切思想包袱后的觉悟;也是一种理想的人生态度;是清净、平等、祥和的人生境界;更是以慈悲之心包容、接纳、给予、布施他人的大爱体现。不争的心境必然也就快乐、自在、随缘安定,真正的幸福与智慧自然就会就在当下与未来得到圆满开启!

注:“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原文前面是“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大意为“圣人积德不积财,有德以教愚,有财以与贫。既以财贿布施于人,财益多如日月之光,无有尽时。天生万物,爱育之,令长大,无所害也。圣人法天所施为,化成事就,不与下争功名,故能全其圣功也。”(参见《群书治要译注》、中国书店、2013年5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