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爨轠(zhānɡcuànléi)爵士鼓学术理论研究系列文章之102:学好鼓一定要有目标——学鼓真经(七) 文/张爨轠
学好鼓一定要有目标——学鼓真经(七)
文/张爨轠
任何伟大的理想与目标都是由一个一个的小目标累积而成的,学鼓也不例外。比如当一个学生在训练双踩技术控制的过程中,将三连音的速度从每分钟80拍逐渐提升到每分钟90拍、100拍、110拍、120拍、130拍、140拍、150拍、160拍、170拍、180拍、190拍、200拍、210拍、220拍、230拍、240拍、250拍甚至更快,为了达到演奏三连音每分钟250拍的大目标必须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的落实每一个不同训练阶段的小目标。甚至可能会在某一个速度指标上只能演奏成比如每分钟160拍、163拍、165拍、167拍、170拍等更小的目标设定。这就好比盘三公路往往会修建成“之”字形或者“S”形的迂回线路,才更有利于阶梯式的渐进到山顶是一样的道理。
所有的技术性训练都必须遵循如此渐进的过程,通过长时间持之以恒方能突破一个又一个的技术性障碍。同样的思路,要学好鼓,就得把一个一个的技术专题设定为一个又一个的训练目标去专门针对性的下功夫。
比如双跳滚奏练不好,就得花时间专门进行系统性的强化:首先需要花时间解决双打演奏过程中在充分保证左、右手每一个音的鼓棒高度、音量、音色必须达到放松、均衡、统一的标准质量要求以后,才有可能真正提高快速演奏双跳时的颗粒度、清晰度;当连续、密集的双跳可以演奏出圆滑连接成水平状的线条感之后,才算是达到了双跳滚奏演奏技术最基础的技术性指标;这个过程必须遵循先打好双打基础进而才去掌握双跳技术的控制性要求的正常步骤,按照科学的训练方式去逐渐解决。
又比如在双踩上演奏一个、两个、三个、四个音的装饰音以及各种各样不同时值长短的单击滚奏时确实不太容易控制好,就得结合双手的控制感受移植到双脚上去。通过理解、体会、感受双踩演奏运行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的力学、物理学、生理运动原理,尤其是区别于双手演奏强弱控制过程中基本依靠鼓棒运行高低以及通过胳膊、手腕、手指头配合发力来体现力度的强弱、音量的大小控制之外,还应该明白双踩演奏过程中与双手控制上的不同之处。特别是在轻击、弱力度、低音量的演奏控制过程中,由于要使双踩的锤头距离鼓皮很近才可能获得轻击的声音效果,这时候观察、分析一下不难发现:双踩控制时需要适当的踏踩用力拉紧踩锤弹簧才能演奏出想要的声音,此时一方面需要获得松弛、轻击、低音量的声音效果,一方面却反而必须适度用力踏踩脚踏板使弹簧绷紧,这样的控制过程需要适应松紧结合,使对立的矛盾达到平衡、统一的要求。也正是双踩这样的力学设计思维自然也会造成双踩的训练控制相当具有复杂性。这就需要理论结合实际,去逐步深入体会、总结双脚控制过程中不同力度大小、音色、节奏的精准把握以及耐力、敏捷性反应等各种技术性要求的具体感受,才能逐渐获得一些正确的认识。尤其是在针对双踩演奏双跳滚奏的控制训练上,非常具有高难度,如果没有落实双踩单击滚奏以及各种装饰音的控制技巧,是不可能进行跨越性训练直接过渡到双跳滚奏的训练上去的。这个过程同样得遵循先后的训练步骤,每一个步骤包括理论上的分析、研究也都是训练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与学习目标。
为了达到训练双踩技术控制上的新高度与新目标,笔者就针对性的对在双踩技术上已经达到相当水平的学生让他们用双脚去尝试完成一些小军鼓上演奏的作品。也就是说,将小军鼓技术技巧训练同步或者独立移植成双脚的训练。这样的训练立竿见影,极具挑战性,也特别能够迅速提高学生的双踩控制水平,不失为一种非常实用的双踩训练方式。例如,笔者在训练某八岁学生准备四川地区爵士鼓十级配套的小军鼓九、十级考级曲目时,由于该学生双踩控制技术水平目前已经达到稳定的演奏三连音每分钟240拍左右的速度,同时也为了突破、拓展小军鼓考级曲目教学过程中的单一性、局限性,就将双踩演奏与双手演奏同步以及独立训练作为该学生近期几个月直到考级时的重点训练目标之一,以强化使其双踩的技术水平能够达到更高的程度。通过类似的目标设定,更能够提高训练效率,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规划奠定坚实的童子功基础。
节选谱例及训练要求说明如下:
要求用双踩独立演奏以及和双手同步配合演奏小军鼓曲目,所有双踩上的滚奏可依据训练难易程度的不同分别演奏成:
1、与双手双跳滚奏相对应的单击模式即:每次手上的双跳对应脚上的一个单击。该要求相对比较容易训练,只需要按照双手双跳演奏时手腕运行次数去直接对应双脚即可,例如双手四连音的双跳滚奏手腕只需运行四次,每拍即演奏了八个音的滚奏,那么对应双脚只需演奏四连音。
2、单击滚奏。该要求必须具备双踩达到可以自由驾驭各种不同时值长短单击滚奏的水平,尤其是双踩在单击滚奏密度上必须达标的同时还能够做到充分的放松、干净利落。
3、双跳滚奏。该要求的训练过程相当复杂,双踩功夫不够的根本无法完成这样的训练。如果能够完成该条训练的学生,可以判断这样的学生在爵士鼓演奏四肢控制技术水平上已经是出类拔萃的了,完成这样的训练再去面对一般性的四肢配合技术比如常规的摇滚节奏、拉丁节奏、爵士节奏等等就会变得非常容易了。无法完成该条要求的学生就得加强双踩上的双跳技术慢速度的、独立性的、高质量的逐渐强化,需要通过规范化的科学训练之后才有可能完成。
而对于除滚奏之外的训练,双踩上的装饰音以及比较密集、快速的节奏控制也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类似把这样的小军鼓考级曲目拓展成双踩上的训练目标,无论是对学生、对老师都具有非常大的挑战性。反过来讲,使用双踩都可以把这样的小军鼓曲目演奏下来,再回到仅仅是双手的考试要求时就显得非常简单了。
爵士鼓的演奏涉及技术技巧范围广泛,围绕四肢配合、协调、独立的训练内容非常多,围绕音乐伴奏处理的方式方法又更加丰富多彩、灵活多变,都需要经由一个一个的小目标去逐步建立、积累、落实、完善,从而构建全面、系统的演奏技术体系。
如果按照学鼓时间长短来宏观衡量,按照正常情况下的大致规律来看:从五岁开始学鼓的孩子,三年左右时间即可建立基本的演奏技术系统;六年左右时间就应该达到基本驾驭一般性难度系数的流行音乐演奏水平。如果孩子已经学鼓三年,仍然没有建立基本的演奏系统,完不成各项基础的技术指标,则可视为学习目标过低,掌握技能过浅。就得去分析学习效率不高的原因,是否是老师的教学方式方法与能力水平出了问题,还是孩子的学习习惯以及家长的监督配合等等方面出了问题。当然,每个孩子学习目的、需求不同,家庭环境、天生禀赋以及家长的思想意识等各方面差异也都非常大,不可一概而论。
学习爵士鼓,完全区别于传统中小学学校教育,更适合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可以更有针对性的培养出出类拔萃的高水平学生,以及最大限度的去挖掘、发挥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潜力。只要幼儿园、小学阶段基本功训练扎实,音乐素养全面,再加上钢琴课程的同步学习跟进到位,初、高中阶段则可以进一步解决落实、掌握成千上万首的曲库教学系统。也就是说,假如一个学生从五岁左右直到高中毕业升入大学一直不间断学习爵士鼓,这十三年左右伴随孩子成长的主要阶段期间,完全可以掌握到完善、系统的演奏技术技能。大学阶段如果是就读专业音乐院校,技术性的训练过程已经基本完成,不应该再为单纯性的技术问题发愁,更多的学习重心应该转移到综合音乐素养与乐队排练以及实践性训练的方向上去。而如果升入大学是学习其他文化专业,则作为艺术特长生或者业余爱好的演奏水平应该可以达到自由应对一般性的学校乐队演奏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纵观一些高水平优秀鼓手的学习与成长历程,不少鼓手都是在完成中学甚至小学阶段就已经达到了相当程度的演奏水平,扎实的童子功与全方位的音乐素养往往是其今后通往成功之路的必备基础。也因此,要学好鼓一定得有短期的、中长期的、长远的规划与目标,也只有这样,才有动力去完成学习过程中各种各样、不同阶段的一个又一个小目标、大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