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爨轠(zhānɡcuànléi)爵士鼓学术理论研究系列文章之85:直面电鼓用户需求 文/张爨轠
直面电鼓用户需求
文/ 张 爨 轠
Zhāng cuàn léi
对于电鼓演奏性能、操作使用、教学推广、造型艺术等内容笔者曾经撰写过一系列的相关文章,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在网上搜索参看。从客观的角度来看,站在电鼓用户、消费者、演奏者的实际需求的层面来看,电鼓用户需求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重要突出的方面亟待解决。
一、电鼓研发最大的瓶颈是对演奏性能的全面掌握不够深入
研发电鼓的生产厂家已有不少,目前正呈现出逐渐增多的趋势。在国内大众最为熟知的Roland、YAMAHA、魔鲨MUZA、XM、Alesis爱丽丝、NUX、吟飞、Pearl E-pro Live等品牌都形成了相对比较成熟的研发、生产、销售、售后等一体化的操作流程。综合这几大知名品牌电鼓的实际情况来看,几乎每一个品牌都具有强大的生产研发团队、销售团队,尤其是在其品牌发展战略的长期目标规划上都能从很多方面看到其强劲势头,而事实上其推广宣传力度、影响力在广大鼓手人群、音乐演艺人群中也是有目共睹的。
作为普通的电鼓使用者,只需要按部就班的按照产品的使用操作说明或者是参考厂家提供的基本操作推广使用方案就可以完成一般的使用并达到相对较好的效果。但若是从更精、更细、更长远、更高的使用要求来看,目前世面上所有电鼓厂商的品牌都存在或多或少的研发瓶颈甚至是研发误区。
比如从整体的视角来看,目前国产电鼓还基本停留在模仿进口电鼓的生产研发阶段,在所谓的新型号推广上其实是又一次新的改进模仿。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专利表面上看一大堆,其实还是没有解决根本性问题。
而像处于世界电鼓霸主地位的Roland品牌,虽然这近二十年以来一直处于世界电鼓发展的领军地位,但近年来明显感觉到其研发创新上的重要障碍迟迟得不到突破。从消费电鼓的使用者、演奏者来看,Roland电鼓的演奏性能相对于其他品牌电鼓的确是要更胜一筹,但却仍然存在诸如演奏界面陕窄、小气,外观、颜色种类单调、太过内敛,支架稳定性欠佳等外在的突出性问题。同时更存在诸如丢音现象、串音现象、延迟反应慢、声音编辑设置过于繁复、踩镲下击(左脚)音量调节幅度空间太小、力度动态表现不够精准、力度张力幅度不够宽泛、无关紧要的不实用功能过多、声音设置创新的参照基准不够理想等等一系列的实质性问题。这些实质性演奏性能问题直接制约着使用者的演奏使用感受,是每一位电鼓用户最关心的问题。
单从外观上看,Roland电鼓的做工工艺、舞台造型有待改进的地方的确也很多,相对从音质上讲,比其他电鼓品牌拥有更多的优势。
而XM电鼓呢,最大的取胜在于外观造型上的优势,因为这个品牌拥有跟真鼓差不多的造型。但其最大的问题也是电鼓的核心科技——音源上的问题没有什么可圈可点之处。按一些用户实际的评价来看,XM电鼓在音源的科技含量上还远不如MUZA有创意。作为使用者来讲,除非你是电子技术方面的行内人士,否则你不可能从根本上明了音源的科技含量的具体指标,使用者只能是从演奏的角度来看。比如XM电鼓音源声音设置没有很多的选择余地。如果你是一位拥有在声音上无限创新的鼓手来讲,XM电鼓根本无法满足你的创造欲望。XM电鼓的拾音器简单到一看即懂,在网上看一些鼓手自己DIY的电鼓山寨出来的产品就有点那个味道。又比如XM电鼓的鼓压圈噪音都没有处理,连一个消单圈垫都没有设计。演奏时要运用鼓边的情况非常之多,打在鼓压圈上金属噪音与电鼓本身的声音极不协调。其网状鼓皮的质感也过于笨重,厚度太厚,容易发出扑哧扑哧的声音,最致命的问题是其特别容易受潮及受干湿度的影响而产生鼓皮凹陷、双层分离的状况,并且其鼓皮一旦凹陷、双层分离以后就难以复原。像这样明显的设计缺陷鼓手一用便知,一目了然。
从演奏使用者的角度看,有时觉得电鼓生产厂家设计出来的某些型号产品根本就没有考虑周全,没有用心去深入研究就推出产品来了。比如Roland电鼓的低音大鼓(中低型号产品)老是在演奏中要移位,无论怎么改进都会滑走。Roland电鼓的设计也真可谓是一点不浪费原材料,但过于简洁其实就等于是偷工减料,当然稳定性迟迟改进不了。又比如操作上的设计吧,音源的操作要越简单越实用,这是基本原则,简单也是科技含量的高度浓缩体现。尤其是在实际舞台上演奏时音源的操作都要花费半天时间才能搞定,一不小心操作错误还会误了正常的演出工作,谁还能在舞台上自信满满呢?Roland电鼓的操作手册(使用说明书)搞得也极为复杂,半天都不知所云。
有鼓手反馈说在舞台上老是胆战心惊,生怕电鼓出什么闪失,一会音色又不对了,一会串音又出来了,一会大鼓又滑走了,一会低音又出不来了,搞得手乱脚乱,其顾虑状况可想而知。
所以只有演奏者才能真正评价电鼓性能的好坏,无线电、机械、电子计算机等方面的专家他们不懂得这门乐器的性能角色,不懂得驾驭这门乐器的种种细微感受,更不了解这门乐器全面的演奏技术体系。
乐器在演奏者手里就是自己思想的延伸,当演奏者无法满足自己体现、传递其音乐精神的时候显然就会大失所望。
要搭建一个专属研发人员与演奏人员的专业通道不能只做表面文章。看到一些为电鼓代言的鼓手推广其产品,他们为生产厂家的研发设计虽然提出了一些极为有用的意见或建议,但他们的确也难得有精通电子技术的知识背景,这个对接过程需要更多的环节才能把反馈的意见落实到实际研发中去。
现在的电鼓造型几乎千篇一律,几个支架突兀的挂几个鼓盘(演奏时还摇摇晃晃),插上一些散乱的线材是基本的主流印象。但像Pearl E-pro live电鼓尽管拥有与真鼓一样的漂亮外观,但一看其音源系统、镲片等设计就令人大失所望,但其市场价格着实要吓人一跳。网上一些鼓手在彻底掌握了电鼓的核心研发技术以后,自己用廉价的花费DIY出来的电鼓其演奏性能还值得称赞,真还有一些值得借鉴的创新思想。
目前电鼓厂家最热衷于推出一款又一款新产品上市,隔一段时间又搞一些新产品发布等动向。其实仔细一研究,外观的确是更改了一下,科技含量并无实质性的更新,顶多是搞个样子,换个新型号,把搞乱的市场又注入一剂新的卖点。其实这只是一种商业策略而已,稍微有一点行业经验的从业人士一看就知道是怎么回事。
又说国内推广宣传力度最大的MUZA电鼓吧,生产厂家美得理(MEDELI)公司与中国鼓手联合会联合推广了几届全国性的鼓手大赛,并将比赛的冠名命名为自己的产品MUZA——“魔鲨杯”品牌名称。尽管如此,虽然全国上下关注MUZA电鼓的鼓手群体空前高涨,但很多分赛区根本就不见MUZA电鼓的身影,更是连电鼓组都被活生生的取消了,是MUZA电鼓比赛,但为什么分赛区很多主办方不使用其品牌呢?这不是明显的体现出对其品牌兴趣是假,对比赛本身的兴趣是真吗?
所以通观目前国内市场上影响力较大的电鼓品牌综合来看,电鼓研发瓶劲最关键的问题是对乐器演奏性能的全面掌握不够深入。生产厂家应该建立完善的调查制度,要随时调查、访问使用人群的真实感受。千万不能无视甚至回避、排斥演奏使用群体的一线意见。生产厂家就是要不怕广大使用者、消费者提意见。意见越多说明产品问题越多,意见越多说明改进的空间越大,这才是真正有利于推动电鼓研发改进力度的客观动力。
二、电鼓用户理想的电鼓产品
从发展的眼光看,任何产品都存在改进的必要,这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起码从身处现今时代的审美需求与实际需要来讲,理想中的电鼓产品应该具备以下一些综合性的特点:
要有不同消费档次的品牌、型号并存,但最低端品牌与型号必须达到基本的演奏使用功能,不能像是现在的个别厂家生产的玩具档次产品。有完善的、健全的研发管理体系,演奏家的介入应该放在最重要的一环,而不是借用知名鼓手的影响力搞形式主义推广。动态的市场调查反馈应该是沟通生产厂商与广大消费者的一个永久连杆,是生产厂商必须随时跟进的基本任务。价格市场必须得靠诚信为本,不能老是像现在这样这个型号做死了又改头换面搞个换汤不换药的型号来糊弄广大消费者。商业推广策略固然重要,诚信做人才是保持品牌长远发展的真正保障。生产厂商有时过于夸大其辞的产品广告宣传反而使人生厌,虚假不实的炒作反而会得不偿失。为符合时代的发展创新,融入时代的审美需求迫在眉睫,不光是电鼓的声音本质、演奏性能要得到根本性的突破,外观上的改进也是需要下大功夫的。这个时代的流行、现代音乐舞台需要的是外观新颖、时尚与实用相结合的高性能产品。个性化用户的选择需求也是电鼓未来发展的一大方向,产品不搞一刀切,不走固有的传统路线,更不要把电鼓研发的设计局限在节约体积空间,减少制作材料成本的狭隘思路上。舞台上的电鼓需求恰恰不欢迎这样的造型,就像庞大的三角钢琴,无论是制造成本、舞台演奏效果都不是普通的立式钢琴所能替代的,但能说三角钢琴就没有市场吗?
又换个角度来看,传统的声学爵士鼓一般品牌档次的产品质量不敢恭维,声音质量更是得不到保证,但仍然选择使用的消费者却不少,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我想都跟舞台上演奏的综合表现有直接的关系。
还有最为致命的问题就是电鼓打击板的研发误区严重,无论什么品牌都应该淘汰硅(橡)胶材质的鼓类打击板,网状鼓皮是不二的选择,这是作为从演奏性能的角度为出发点的,勿庸置疑。
至于产品价格定位与市场需求的商业规律也有待于生产厂商进一步找准定位。高端用户(经济条件比较宽裕)、专业用户一般会选择声音品质相对最有保障的Roland电鼓品牌。爱好者一般会对拥有漂亮外观的XM电鼓品牌感兴趣。学生类消费人群最容易接受性价比相对最实惠的MUZA电鼓品牌。但对于动不动就三、四万元左右的Roland高端型号电鼓,消费者往往也会考虑其是否值得花费这个价钱去购买,毕竟如果是换成其他品牌电鼓的话,三、四万元可以配置成豪华型的电鼓组件了,甚至还用不了这么多钱。
电鼓消费不像手机消费,使用者大多是一次性消费,一般情况下不可能一两年又去购买添置新产品,生产厂商应该在研发上搞成熟一些再推广其新产品,不要搞得像手机市场那样频繁的商业炒作,误导电鼓消费者。
综合以上不难得出电鼓用户理想的电鼓产品应该是要具备演奏性能有充分的保障、舞台造型(外观)要漂亮、产品价格要合理、生产研发要成熟、售后服务有信誉等等必不可少的多方面特点,才能最大限度的被广大电鼓消费者所接受。
三、电鼓用户人群与特定需求的动态跟踪
作为生产研发与销售厂商,必须要针对电鼓用户人群与具体的需求作出详细周全的市场调查。
从年龄上看,使用电鼓最广的人群结构无疑是广大业余学习爵士鼓、打击乐的青少年,尤其以幼儿、少儿、少年即幼儿园小朋友、小学生、初中生及高中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为最多。生产销售厂商有没有深入了解这个年龄结构的青少年的特定心理呢?他们的直接意见是什么呢?这些电鼓产品符合他们的审美需求吗?他们为什么要学电鼓呢?他们可以怎样学习电鼓兴趣最大呢?如何让他们主动的喜欢上这门乐器呢?他们的老师是怎样科学的去教学操作呢?师资力量的跟进问题解决了吗?社会上的各种比赛、活动给他们提供了发挥展示才能的环节吗?他们所处的地域环境有哪些思想、文化、购买需求的不同呢?······
从专业使用人群上看,广大的文艺院团、音乐艺术院校把电鼓纳入了舞台表演与教学操作中去了吗?电鼓在专业文艺院团中被使用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了解清楚了吗?很多鼓手为什么不愿意使用电鼓来作为日常排练与演出工作的主要设备呢?音乐艺术院校的师生对电鼓的推广使用具体操作得怎么样?每年被专业文艺院团、音乐艺术院校购置的电鼓产品主要是什么品牌什么型号?最容易被广大专业用户接受的电鼓品牌是哪个?价位通常在什么范围?这些专业消费人群的跟踪调查有详细的落实措施吗?是以点带面的市场调查还是全方位的深入展开呢?······
所以只要深入了解广大专业、业余电鼓消费群体的实际状况,生产厂商就不难制定相应的产销策略与未来规划,这一切都必须是建立在客观的市场反馈基础上的。
现在仍然有很多鼓手群体没有使用电鼓产品,但无疑他们都是潜在的消费对象,如何让他们从内心接受电鼓有很多文章可做。一些多年来一直对电鼓处于观望状态的鼓手人群,一旦他们觉得电鼓市场比较成熟以后,选择使用电鼓产品也是迟早的事情。
到目前为止,能全面认可、真正接受,并把电鼓纳入正常教学、演奏操作的专业艺术院校的确不多。尽管谁都知道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鼓手群体接受新思想、新事物的步伐也应该很快,但至少目前不被其重视也充分反映出他们对电鼓产品的不够信任,对其整体的乐器性能不够满意。现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大型演唱会、演奏会,尤其是各种摇滚、重金属、爵士音乐等演出场合用电鼓作为主打设备的鼓手仍然屈指可数,这背后的原因生产厂商有过深入研究吗?
有些专业打击乐、爵士鼓教师也在配合生产厂商极力推广其产品,并从中积累了第一手的成功经验,但所处的客观环境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做出更大的发展空间,这些方方面面的问题都有待于市场的检验、调整,亟待更多相关人士的共同协作与长期努力!
结语
以上简略的阐述了目前国内电鼓用户需求的主要症结所在,主要是从广大电鼓消费者的角度提出的一些普遍性的问题。其实笔者根本无意于要对国内销售推广的几大电鼓品牌做出任何评论,更无心抵毁某些电鼓厂商的厂品质量与信誉,仅仅是就事论事,若无意中得罪某些厂商还请包容谅解,起码作为多年使用电鼓的消费者来讲,笔者实实在在的发现了这些问题的存在。
本文载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发行张爨轠著《爵士鼓教育》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