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爨轠(zhānɡcuànléi)爵士鼓学术理论研究系列文章之128:鼓手修养心性的根本方法是什么? 文/张爨轠
鼓手修养心性的根本方法是什么?
文/张爨轠
《孙卿子》中曰:“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无他,唯仁之守,唯义之行。诚心守仁则能化;诚心行义则能变。变化代兴,谓之天德。”白话意思为:“君子修养心性,没有比真诚更好的了,要做到致诚(致诚:使诚心达到极点),没有其他方法,唯有信守仁德,实践道义。以致诚心来守住仁德,就能教化百姓;以致诚心行使道义,就能改变风俗使民心向善。善良风俗代而兴起,如此可以说是与天同德。”(参见《群书治要360》第一册、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与天同德”其实就是“道”之所在,实为宇宙天地人生的规律所旨。顺应天道是自然规律,不是谁发明创造的,而是中华古圣先贤发现的宇宙人生的真理。反过来讲,如果不守规矩逆天而行,把修养心性视为无稽之谈,反其道而行之,其结果必然就会背“道”而驰,人生就会遭遇种种灾难坎陷。
对鼓手而言,铺天盖地的西方流行音乐文化渗透,为名为利的西方享乐、竞争价值观无孔不入肆意妄为冲击行业人群。行业人心涣散,欲望无穷,大家普遍都在努力竞争、斗争,人生价值观颠倒。不及时修养心性可谓随波逐流,重蹈西方拜金主义覆辙。欲望的驱使下逐渐忽略了人性致纯致善的本有自性特征,变得心量狭窄,唯利是图,于诚信、仁德、道义、天德而不顾,想一想真是应该悬崖勒马重树良好行风、认真学习中华古圣先贤遗留下来的传统精华文化啊。
《三子经》开篇大意即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这个“善”指的就是人人本有的、与生俱来的致纯致善的本有自性,通俗的讲就是说人人本有的心性是致纯致善的。但是由于“苟不教性乃迁”,就是说人的心性由于缺乏正知正念的教导而被邪知邪见所污染了。中华古圣先贤早在几千年前就发现了这些符合“天德”的自然规律,并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繁衍生息的过程中代代相传,如若不是真理,哪有几千年亘古弥新的道理?
教化一个行业人群乃至整个社会靠的就是中华先祖遗留下来的宝贵经典和历史经验。(今天的教育已经不再重视文言文,年轻一代的青少年就等于失去了学习了解古圣先贤几千年宝贵智慧的金钥匙。)
今天这个社会,打鼓的人群随着各类音乐艺术以及非音乐艺术类院校的无限扩招,逐渐多了起来。面对这个行业人群越来越庞大的发展趋势,看到各种各样在发展中困惑、迷茫的行业现象,亟待解决的不是整个行业技术水平需要如何提高的问题,而是这个行业人群的心性问题。看看从事鼓教学的人群,为了利益的驱使忽略礼义廉耻道德的现象层出不穷,要知道,混乱的教育背后受害者是无辜的下一代,这个危害谁来负责?
上面讲“诚心守仁则能化”,自己做不到用诚心来守住仁德又如何去教化学生呢?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会有仁德思想吗?教育工作犹如薪火相传,自己都没有擦亮心性又如何去照亮别人呢?以身作则的身体力行又如何去落到实处呢?从事教育工作的鼓手有没有深入去专研过教育本身的这些背后理论呢?否则,怎么知道自己的教育工作是否做得正确?教育工作者要把培养人才的目光放到终生心性的养成上去,而不能说只顾眼前利益鼠目寸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归根结底简单而论,鼓手修养心性的方法就是要落实顺天之道的“天德”自然规律思想,并且将之当成反观自身的一面镜子去时刻照见自己的内心世界,这就是修心的根本方法所在。也正如《心经》开篇所云:“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不正是教化人心应该回归本有自性才能自度度他吗?
本文载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发行张爨轠著《爵士鼓教育》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