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爨轠(zhānɡcuànléi)爵士鼓学术理论研究系列文章之142:张爨轠儒释道教育理念 文/张爨轠
张爨轠(zhānɡ cuàn léi)儒释道教育理念
文/张爨轠
因材施教·慈悲为怀 文/张爨轠
作为教育工作者,“因材施教·慈悲为怀”是鞭策自己反观内心世界的一面镜子。对教师而言,既然选择将教育工作当成自己的职业,理所当然就应该深入专研教育理论,并结合长期实践探寻适合各自专业领域内的教育技能。
一、何谓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每位教育工作者最熟悉不过的一句成语,是大家以至于时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可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并非易事,没有各自专业领域的扎实功底谈何容易,没有对教育理论相关知识的学习累积谈何容易,没有对自己专业领域潜心深入的长时间研究谈何容易。更重要的是如果没有真正发自内心的热爱教育工作要做到因材施教更是谈何容易。
在词典里,因材施教解释很简单:“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这个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就包括很多的不同对境,教师要善于认知学生特定对象的个体差异而对症下药,分别制定合适的、不同的教育方式方法。那么这些不同的教育方式方法所导致的教育结果就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效率、学习习惯以及人格品行的培养,三者缺一不可。教师需要像一个大型充电站,源源不断的给学生提供能量供给,以满足学生的及时所需。做到这一点,教师当然需要加大储备,广泛吸收、博采众长才能为我所用。
也正如词典在解释因材施教的例句中说“因材施教说起来容易,要在实践中落实却并不容易,它要求整个教育体制都做相应的改变。”可见,教育工作者都很清楚因材施教是要打破传统禁锢、甚至需要向整个国家、社会的教育体制挑战的。
其实,不管是什么专业门类的教育,教育工作者只要能够经常反观自己的内心世界,用最善良的心境去思考自己的工作特征,用最善良的实际行动去对待每一个学生、乃至落实到每一次具体的教学课程中去,就会发现在大的社会教育体制背景下个人的教育指导思想其实是完完全全可以做到兼顾、协调、改善甚至趋于完善的,取决于教育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对待教育工作的职业操守。就像一位医生在对待自己的病人时,不同水平层次与道德品质的医生完全展现出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患者的感受就会非常明显,这也同样取决于他的个人能力与品性,患者与学生一样,是最直接的受益者或者受害者。
教育工作者要站在宏观的角度与高度审视教育方式方法的科学性、针对性,分析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符合社会教育体制的相关要求。同时还得将自己专业领域内的知识结构揉碎、磨细才能“喂给”学生,否则,自身纵有再高的水平也无法灌输到学生“嘴里”。因此讲,因材施教尽管已经成为了一切教育工作者耳熟能详的惯用口头禅,但并非所有人都能够很好的理解其深刻含义。
辞海里是这样解释因材施教的:“教学和教育工作的原则之一。指在基础性要求统一的前提下,对不同的受教育者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朱熹说:‘孔子教人,各因其材’,‘因材施教’一词本此。”可见,因材施教特别强调不同的受教育者的差异性特征、个性化特征也就是其接受能力、天生禀赋、学习习惯、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等等方面的个体状况,不搞一刀切、不搞单一教育模式,要顺应“材料”的固有特质像雕塑家一样塑造适合的艺术作品。因此有句话叫做“适合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
反过来讲,一些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却并不一定适合所有不同地域环境、不同针对性教育人群的。也就是讲,不同的教育理念也好、教育方式方法也好,天下没有一种完完全全固定永恒的模式存在或者可以一劳永逸的照搬、复制的教育载体,教育方法无定体也就是这个意思。
要说教育永恒不变的规律那到底是什么呢?那就是变化的适应性,正如《周易》的哲学规律一样,“易”就有“变”的含义,“变”就是真正的规律所在。佛经中也有“是诸法空相”的明确解释,告诉大家不要执着于事物的表象,所谓的法则都是空的、不固定的、表象的、经不起时空环境变迁检验的。
因此,从更深层次讲,因材施教充满了变化的、不确定的灵活性因素,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更广、更复杂的诸多要求,对于教育者、受教者来讲一切教育方式方法都是变化无穷的。
二、何谓慈悲为怀?
慈悲为怀对教育工作者来讲,完完全全是一种精神上的超脱,需要教育工作者具备宽广的胸怀,像佛菩萨一样体恤众生的悲悯精神。慈悲一词是指“佛教谓对一切众生给予欢乐(慈),拔出苦难(悲)。《大智度论》二十七:’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大乘佛教以此为修行的重要依据。’”(参见《辞海》)具备如此佛菩萨心肠的人无论是从事教育工作还是天下所有不同职业门类,皆是以度化人为指导思想。这是一种何等的思想境界呢?简单讲就是把自己的乐与苦早已经置之度外,把学生的乐与苦当成了所有的全部。
换个角度讲,如果一位教育工作者能够把自己的职业特性站在学生的立场或角度来看,受教育者的根性优劣也好、天生禀赋强弱也好、对待教师的态度好坏也好,教师都不会存在任何世俗的分别心,都能够为学生的成长付出一视同仁的悉心教导。
教育的本质是度化人,并不是表象上所体现的单纯的、狭隘的知识学问或者技术技巧。站在这样的高度从事教育工作,早已经跳出了为个人而所求的封闭思想,想尽一切办法利益学生自然而然就成为了教师的思想出发点。拥有如此悲悯、体恤学生的精神境界其实就是一种大智慧,就是一种思想上的制高点,就是一种不再为世俗习气而烦恼的修行。难怪大凡在教育领域有大成就的人必定是海量心胸有如佛菩萨心肠的智者,他们所追求的人生理想正如佛菩萨一样不会轻易放弃任何一个人。反观自身的一切言行甚至任何一个细微的起心动念,如果都能按照有如佛菩萨的慈悲心那样精心培育每一位学生,可以想象,其收获必定是最大的。
当因材施教与慈悲为怀交接在一起的时候,就像天地交融不分你我,因材施教着重于教育方式方法,对专业知识技能的要求很高,慈悲为怀突出悲悯众生的度化思想,对人生与教育本质的体悟最深,二者结合相辅相成,既避免了陷于执着方式方法论的漩涡,又弘扬了崇高师道精神的神圣伟大。
“因材施教·慈悲为怀——当为天下所有教育工作者所共同追求的教育理念更是最大的鞭策!”。
本文载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发行张爨轠著《爵士鼓教育》一书
启蒙教育的精髓思想是什么?文/张爨轠
《周易》蒙卦专讲教育,卦意精妙无比,之中的《彖》辞“蒙以养正,圣功也”可谓精辟至极,寥寥数字就概括总结了启蒙教育的精髓思想!
单从字面上直观理解:“蒙”指“幼儿,蒙童”;“以”指“按照,依据”;“养”指“培养”;“正”指“端正,不偏斜”;“圣”指“道德智能极高超的人;圣人”或者“神圣”之意;“功”指“功劳;功业”或者“事业,工程”之意。
“蒙以养正,圣功也”简单讲就是指“蒙童的教育要按照培养端正、不偏斜的心性行为品格与知识技能,使之将来成圣成贤为目标,对启蒙教育工作者来讲,这是一项神圣伟大的功业。”
《日讲易经解义》(海南出版社、2012年12月第一版、清、牛钮等撰)中讲,“盖人性本正,当颛(zhuan、蒙昧无知)蒙之始,其天真未漓,则当保全其正者,惟此时;其情识渐开,不可不范之以正者,亦惟此时。教者必以此时,涵育熏陶、扩充培养,日使之亲正人、闻正言,全其性命之体、满其知能之量,则赤子之心不失,而达天立命之学在是矣。非圣功而何?夫蒙者之求教、与教者之发蒙、无不以圣人为期,而圣功惟在养正。”
“可见天理人欲,全在辨之于早;若待外诱既深,发然后禁,则扞(han阻止)格而难胜矣。《伊训》云:罔不在初。《召诰》云:王乃初服。后世留心国本者,必惓惓以早谕教为言,其亦有见于此乎?”
这两段话精炼的扩展补充了“蒙以养正,圣功也”的深刻涵义。“无不以圣人为期”实则乃与古人所讲“读书志在圣贤”同属一个意思。而要培育、成就圣贤的根本方法就是“惟在养正”,不养正何以圣功?可见,中华老祖先几千年来早就认清楚了启蒙教育的根本精髓。这也是启蒙教育本有的自然规律原点!而如今国内国外的启蒙教育五花八门、无所适从,大多已经脱离原点被普遍的功利、商业思想以及一些违背启蒙教育规律的所谓发明、创新思想严重影响、扭曲到偏离正常轨道了!
一个“正”字,靠的是“养”,“养”不是一时半会急于求成能够完成的事情,而是日日“亲正人、闻正言”并且经过多年的精心培育才能谓之“养”。
在甲骨文中,“养”字的左边是羊头,右边是拿着枝条的手,会意拿鞭子放羊之意。因此,“养”的本意是饲养。由此才引申出诸如“教育、熏陶、陶冶、培养、给养、供养、奉养、保养、养护、培植、生育、抚养、积蓄”等等更多不同的意思。也由此可知,“蒙以养正”中的“养”就是指对蒙童心性、身心健康、行为规范、人格品质、学习习惯、为人处事规矩以及知识技能学问等等各个方面的精心培育、护持、开发、磨炼、提升的全方位培养、教育过程。
“正”也是“纯正;善,完善,美好”的意思。“盖人性本正”其实指的就是人人与生俱来的、本有的纯净纯善,也就是与佛法中讲的人人皆具“佛性”那个“自性”无二无别。“蒙以养正”实则也是通过纯净纯善的教育恢复、保持蒙童纯正无邪的天性、心性!
《说文解字》中讲:“(‘正’字)在甲骨文字形中上面的符号(像个平行四边形)表示方向、目标,下面是‘止’(足),会朝这个方位或目标不偏不斜地走去之意。”
《说文·正部》:“正,是也。从止,一以止。正,正直无偏斜,从止。(‘一’是古文‘上’字,表示在上位的人)将‘一’放在‘止’上(会上位者止于正道之意)”
可见,养正之道,止于纯正的方向,坚定不移,毫不动摇,那就是自始至终都朝着成圣成贤的目标去迈进。“养”必须“正”才能成圣成贤,这是必然的因果规律。
反观一下现代社会急功近利的种种教育现状,别说要培养圣贤之才,就连要培养一个真正的正人君子都十分困难。学校教育也都是应试教育统领天下,一切都是分数主宰,重技能轻品行的颠倒次第完全不符合教育的自然规律。比如升学考试除了看分数,谁还看品行?“养”的层面就大大的出了问题,何以“正”?更何以成圣成贤?
而要扭转这一切,都应该从启蒙教育开始!中华老祖先早就告诉后人应该怎样培育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蒙以养正,圣功也”这就是法宝之所在!!
注:对于鼓手来讲,学习、了解一些诸如此类的中华传统经典文化必定能够跳出狭隘的专业范围桎梏。而事实上,尤其对于从事爵士鼓教育工作的相关行业人群来讲,向中华老祖先学习传承了几千年的文化积淀远远比学习现代的一些尚经不起时间检验的肤浅的所谓创新教育理论要智慧得多。将老祖先遗留下来的这些人类经典的教育思想落实在爵士鼓教育中必定会获得无穷无尽的益处。
不读蒙卦,就不了解启蒙教育的真谛!
注:“读书志在圣贤”语出朱柏庐《朱子治家格言》:“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
本文载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发行张爨轠(zhānɡ cuàn léi)著《爵士鼓教育》一书
为而不争的智慧 文/张爨轠
老子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明心见性、通达明了宇宙人生真相的大圣人,用佛法来讲,老子的思想境界与佛菩萨应该没有二异。其《道德经》末句曰:“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可谓这八个字道出了世间人争名逐利的究竟意义应该是回归不争的事实真相!争来争去结果都是一场空,凡夫执着这个我,总以为什么是属于我的,什么是我必须占有的,什么是我应该得到的。因此,人生的目标往往就是要打垮别人,处处想让别人失败而使自己获胜。这种争强好胜当仁不让的心态在短时间内也许会获得不少利益,可是如果长期处于这样的心态就有可能争得头破血流、不死都残!“争”的本质就是据为己有,《说文解字》:“争的甲骨文、金文字形都像两只手争夺一物的样子。”
孟子曰:“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周易》中泰否二卦卦象寓意也极其深刻:坤上乾下各自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换位思考(坤为地本应该在下,乾为天本应该在上)是为地天泰卦;乾上坤下各自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是为天地否卦(天地本乃天上地下之正位,正位却寓意各自没有换位思考的意思)。这也正是与老祖宗常讲的古训“各自责,天清地宁;各互责,天翻地覆”如出一辙,可见泰否就在争与不争这一念之间的智慧道理!
有句话说,天大的事最后都会成为故事!凡夫却喜欢执着当下,不肯放过当下之争,原因正是心量狭隘、鼠目寸光,不肯换位思考,不肯从自己身上去寻找问题的根源所在,更不懂得“其身正而天下归之”的真正道理。
不争就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烦恼何生?可是争的人就会患得患失、不达目的不罢休,不到黄河心不死,一旦得到自己想要的就会沾沾自喜、得意洋洋,以为就是上天有眼自己就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人;一旦得不到就会憎恨嫉妒甚至恶言恶行相向,整个人变成了愤怒的斗牛,随时准备杀伤对方,战争一触即发势不可挡,以为自己就是天底下最强悍、最具杀伤力的人,可谓自欺欺人、思想颠倒,没有智慧!
人不过肉身而已,争与不争躯壳都将很快消亡,短短几十年生命如梦幻泡影白驹过隙浪费在了争名逐利上可谓得不偿失亏得太大了!为什么不能去好好思考一下人生何来?又将何去?殊不知,争来争去只能造业无穷无尽,轮回在苦海六道中不能自拔,争来争去于人生的究竟解脱没有任何意义反增业障。
不争就真的什么都得不到吗?恰恰相反,这就是智慧的定律,不争得到的远远大于争斗所获得的。不争之人心性平和,广结善缘,特别是心定之后智慧之门就容易打开,在“为”的层面自然而然就会精进努力、正义凛然。“为”字的本意是作为,做、干。《说文解字》中讲:“为字的甲骨文上部为手,其下是仰着头、尾朝下的一头大象,会意牵着大象去劳动之意。”
“为”的层面是努力耕耘而不问收获,得失之心顺随自然,欲望、功利之心的枷锁被彻底解放,“为”的过程就会脚踏实地很好的享受并乐于其中,更加有助于提高“为”的质量,“为”的结果自然也就会收获更多。
古人常讲“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不属于自己的争来也不会长久,甚至可能成为祸患,就像一颗定时炸弹埋伏在身边让人时刻提心吊胆。争别人的东西别人大多也不会轻而易举放过你,一旦时机成熟,别人也会采取同样甚至变本加厉的方式来对待、报复自己,到时只能是自掘坟墓,身陷囫囵反而被搞得遍体鳞伤、身不由己、痛苦不堪。
由此可知,“为而不争”是智慧;是圣人之道;是放下一切思想包袱后的觉悟;也是一种理想的人生态度;是清净、平等、祥和的人生境界;更是以慈悲之心包容、接纳、给予、布施他人的大爱体现。不争的心境必然也就快乐、自在、随缘安定,真正的幸福与智慧自然就会就在当下与未来得到圆满开启!
注:“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原文前面是“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大意为“圣人积德不积财,有德以教愚,有财以与贫。既以财贿布施于人,财益多如日月之光,无有尽时。天生万物,爱育之,令长大,无所害也。圣人法天所施为,化成事就,不与下争功名,故能全其圣功也。”(参见《群书治要译注》、中国书店、2013年5月第一版)
学鼓的快乐从哪里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简单启示 文/张爨轠
《论语》开篇第一句话就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是圣人孔子告诉我们学习、做学问、掌握技艺、积累知识最重要的方法与总纲领。即:学习贵在时刻勤奋练习、实习应用(学以致用)(这是学习的过程——培养定力)并从中获得快乐、愉悦、幸福(这是学习的目的——打开智慧)。学鼓当然也不例外,快乐来自不断的学习训练、实践应用的过程,舍不得花时间去精进的练习自然也就得不到学鼓的快乐!
“习”的本意是小鸟反复练飞,《说文·習部》:“習,数飞也。从羽,从白。”“習”就是鸟儿频频试飞的意思。甲骨文中,“習”字上面是“羽”下面是“日”,会意鸟儿在日光下练习飞翔之意。小篆中,“日”字误变为“白”,所以隶变后楷书写作“習”,汉字简化后就写作了“习”,这就是《说文解字》中对“习”字的基本来历与简要解释。因此,“习”字可以引申为反复学习、练习、温习、熟悉、习惯、实习、专研、训练、应用、实践、实战等等类似诸多含义,像鸟儿频频试飞那样不间断的勤奋训练才能获取基本的飞翔技能、本领。
“时”字本意为节令、季节,引申为时辰。《说文·日部》:“时,四时也。从日,寺声。”这里“学而时习之”的“时”表示常常、经常、时刻、随时等意思。“时习”也就是不间断的反复练习,这不正是学习的根本法宝吗?用佛家的话来讲,“时习”不正是“一门深入”、“功夫成片”吗?不正是训练学习过程中培养定力的最佳途径吗?
学鼓何尝不是一样呢?如果你不去像鸟儿练习飞翔那样频频反复、勤奋训练,你如何可以掌握到打鼓的种种技术技巧呢?如何获得驾驭这门乐器的真实本领呢?尚且连鸟儿都知道要想学会飞翔就得频频试飞的道理,何况是我们人呢?鸟儿都知道在这个频频试飞的过程中进行一次又一次的试验、摸爬滚打、总结失败经验教训最终成功在天空自由翱翔,学鼓要达到自由演奏驾驭的目的根本的法宝同样也在于训练过程中时刻精进与不懈的坚持努力而已。
“说”通“悦”,是“悦”的古字,本意为喜悦、快乐。《说文·言部》:“说,悦释也。从言,兑声。”言语发之在口,实则在心,故而“悦”字左边的竖心旁表示喜悦快乐是从内心由内而外发出,右边的“兑”字本意也同为喜悦之意。因此,这个“说”字从更深更广的境界来讲不仅仅是喜悦、快乐,更是幸福、打开智慧之心门后通达明了的象征。并且关键是由内心传递出来的那种真实的快乐、幸福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表面上的由外而内的那种“乐”。就像孔子的弟子颜回陋巷简居、箪食瓢饮而不改其乐生活、读书、做学问的那种自在、快乐、安贫乐道的状态。(参见《论语·雍也》:“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用佛家的话来讲就是达到了心地清净,境随心转,不为外境所扰,“法喜充满”的那种定后生慧的精神境界。
原来学习的快乐是这样获得的!圣人孔子仅仅使用“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样一句简单的话就概括了获得天下所有学问、知识、技能的基本法宝,不是圣人境界又有谁能够说出如此精妙绝伦的精辟总结呢?
反观一下现在学鼓的众多学生,他们学鼓都快乐吗?都在刻苦努力的反复训练过程中获得喜悦了吗?学鼓是否也像小鸟频频试飞那样获得自由飞翔的本领了呢?!古人常讲“读书千遍,其意自见”学鼓也是一样,别说练习千遍、百遍,现在社会大多数学生的普遍根性练习十遍都难以做到,更不要说“其义自见”获得无师自通的体悟了!小鸟频频练飞不也得经历成百上千次的磨砺、摔打、艰辛付出之后才能取得成功吗?!所以,现在的学生大多缺乏智慧,究其根源就在这里。
现在的学生往往凭藉表面感官上的兴趣或者依赖老师、家长的督促而学习,没有真正将自己的一颗心定下来,被心外的种种诱惑所障碍,进一步深入讲就是不明白“定能够生慧”的道理。因此,现在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表现出极不耐烦,稍微一遇到学习中的困难、挫折或者难点问题障碍就会显得焦虑不安、无所适从。表面上看一个个都挺聪明的,实则没有智慧,总是心浮气躁,不愿意不厌其烦的反复练习,缺乏定力的致命问题几乎也成为了现在社会所有学生的最大通病。
由此可知,学习古圣先贤、学习儒释道的经典思想,无论学鼓也好,学习其他文化知识也好,应用在任何专业领域都是通达明了、概莫能外能够作为指引学习者的一盏智慧明灯!
学鼓的快乐从哪里来?从持之以恒、千锤百炼的“时习”即:修定(这也是“因”)中来;快乐的根本则是因为勤奋努力内心产生出由内而外的真实喜悦即:定后生慧(这就是“果”)。也正如佛法里所讲,心外求法,了无所得!所以这颗心要向内求,要靠自己的内心彻底明白后去主动落实,如是而已!这之中实则蕴藏着宇宙天地人生之道的自然规律大道理!
也由此亦可见,圣人孔子的思想境界与佛菩萨有何二异?!不是明心见性、大彻大悟的佛菩萨境界怎么能够概括一句话几个字“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就能够成为天下人如何做学问的总纲领、总指引而流传后世千秋万代呢?!
注:在爵士鼓学习、练习训练、实践应用过程中,各种各样的演奏技术技巧内容、音乐作品分析、音乐风格处理以及对于音乐背后的文化内涵延伸理解等等诸多方面,都需要学习者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去深入。
单就爵士鼓的演奏技术技巧而言,在学习过程中也需要勤奋精进的努力练习、专研,才有可能慢慢建立起一整套基本的爵士鼓演奏技术技巧的架构体系。而更重要的是对于音乐综合素养的提高必须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才能获得驾驭音乐的基本能力。在此过程中,获得这些演奏与音乐素养基本能力的关键还是在于勤奋努力,还是在于舍得用功。
比如,就像哪怕只是练习一个最基本的单击交替基本功,舍得投入、付出的学生每次会一练下来就坚持半个小时甚至一两个小时(当然,前提是在有时间的情况下)而不换题目,直到每次练习都有进步、有提高、有感悟为止。尤其是对于学习双跳、多跳滚奏技巧训练阶段的学生来讲,没有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绝对是不可能达到相当的水平高度的。同样,在音乐相关基础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更得以全身心的投入并且经过一定时间的逐渐积累才能掌握到必备的一些音乐素养基础。
所以,一些学生学鼓虽然已经很多年,但是连这些最基础的技术技巧、最基础的音乐素养都还是没有系统规范的得到解决。关键问题还是出在没有用心、没有定力去深入进去学习,表面上看虽然也确实在坚持学习,但“学而时习之”那种“时习”不间断功夫完全没有落到实处,当然也很难体会到“不亦说乎”的真正快乐!
观察定力不足的学生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心浮气躁、心慌意乱,练习坐不下来,无论什么练习都不愿意不停的重复,浅尝辄止,东一下西一下漫无目的的在练,更不会自己开动脑筋去认真思考,尤其是对音乐理论基础方面的东西更是锲入不进去。针对这类学生的定力培养往往成为最棘手的问题,也只能慢慢扭转、改善,并且一定得采取循序渐进、合理的针对性方式方法去进行科学的引导。
由此,笔者也一直在探索如何让一个定力不足的学生能够快速的得到良好转变,从而提高其学习效率以及改善整个学习、生活习惯,最终找到的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可行性方法、答案还是在中华传统国学文化精粹儒释道的智慧思想里面!
本文原载《乐器》杂志2016年第8期、作者张爨轠
张爨轠(zhānɡ cuàn léi)教育座右铭
1.艺术就像宗教信仰,追求的是心灵的净土,而不是那些浮华的功利外衣!
2.音乐实乃心性之学,下根者学其技,中根者学其艺,上根者修其心!
3.打鼓不仅仅是一门技艺,更多的体现是一种音乐文化。因此,鼓手不光是要具备精湛的演奏技术技巧,还应该要具备丰富的音乐与文化素养。并且,鼓手会随着年龄与阅历的增长、思想的成熟以及对打鼓的不断深入认识产生对文化需求越来越明显的迫切愿望。
4.真鼓(传统声学鼓)·电鼓结合教学训练是爵士鼓教学最科学的操作方式!
5.爵士鼓教学一定要跳出狭隘的节奏范围,更重要的是训练学生对于音乐全局的整体把握与掌控!
6.一个人在某一专业领域有着出类拔萃的超人能力,不仅仅是其此生的能力与天时地利人和的综合结果,更是其因缘成熟即此人生生世世业力和愿力的因果所致。
7.鼓手的天赋就像他的两只眼睛,拥有良好的天赋就能够看清、洞悉、明辨周围的一切,天赋太差就像盲人容易走错路一样,甚至造成背道而驰的相反结果。
8.鼓手谨记:技艺的千锤百炼远远不如心性的修炼重要,否则,鼓打得再好,心性可能仍然是迷惑、狭隘甚至颠倒错位的。
9.过度叛逆、颓废、歇斯底里的某些死亡金属摇滚音乐其实就是误入歧途,是典型的缺乏正知、正念、正行的迷障表现。
10.不爱这个世界世界也就不会爱你!儒家讲仁者无敌(人与人之间的爱),道家讲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宇宙之间的爱),佛家讲一切众生皆父母(人与九法界乃至更多维次空间之间的爱)其实都是爱与被爱的因果关系。凡是违背这个自然规律,必定将会遭受灾难,因为这是宇宙人生的事实真相!
11.名誉、地位、金钱往往是这个社会世俗的成功价值衡量标准。有的人的确是靠积极、正面、坚持不懈的努力而获得,而有的人则是靠不断膨胀的贪欲以及各种不正当手段而谋取。这两种人都算成功,可他们的成功却有着本质的区别。
12.教育的最高境界是爱,是牺牲,是奉献,非金钱所能衡量,因为爱是高尚、无价的,牺牲、奉献是伟大的!
13.明因果之真理,方知教育工作理应尽职尽责!更何况世间上的一切皆跳不出因果的固有规律!
14.因材施教·慈悲为怀——当为天下所有教育工作者所共同追求的教育理念更是最大的鞭策!
15.教育的本质是度化人!
16.佛法是一切教育的最高智慧!总纲领!总指引!
17.任何教育都应该把德行、心性的培养放在第一位,而恢复人人本具纯净纯善的自性特征就是其根本方向!
18.中国传统圣贤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根基,是解决德行、心性问题的最直接措施!因为他是一切人本有自性的自然流露!
19.伦理、道德、因果教育是拯救当今世界的最根本途径!是一切教育的核心真理,超越时空、亘古弥新!永不过时!
20.教鼓为业,别无他能,教化学生,是而无憾!
21.作为现代流行音乐的从业者尤其是教育工作者,为社会传递、弘扬正能量责无旁贷,培养具有正知正念的学生人群当之无愧是为己任!
22.研究一切教育的最终落脚点必然是在佛法的因果教育上!
23.因果教育乃一切教育之大根大本!
24.因果教育是多维、立体、全面、究竟、圆满的智慧教育,更是治世之道、救世之良方,是人人回归纯净纯善性德的根本方法!
25.读圣贤经典,获无量智慧!
26.大德者必有大能!
27.学佛就是学习佛陀明了人与人、自然、多维次空间之间的立体关系即宇宙人生的真相。
28.精金百炼·荣辱不惊·淡泊明志·学然后之不足
29.人生不外乎生老病死的过程,荣辱得失、吉凶悔吝皆是过眼云烟,唯有利用难得的暇满人身累积福报资粮摆脱苦海轮回才是最智慧的选择!
30.身处五浊恶世红尘,心系西方净土故乡!
31.学习就像钻井,不专何以深!?
32.蒙以养正,圣功也。——《周易》·蒙卦
33.不读蒙卦,就不了解启蒙教育的真谛!
34.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老子·《道德经》
35.心包太虚·量周沙界
36.浅层次的快乐靠鼓励、靠诱导、靠各种各样的外在激励,因此催生了市场上所谓的快乐教育理念;深层次的快乐靠定力、靠内心的智慧开启才真正靠得住!因此,培养学生的定力才是最根本的教育之道!当然,面对不同根性的学生最重要的是要懂得变通与采取灵活、善巧的应机措施。
37.放眼世界,收罗最好、最新、最经典、最权威的爵士鼓教材一定是打开教学思路最理想的途径,与其闭门造车、冥思苦想不如去认认真真学习才能兼收并蓄。当积累的好教材多了,接触新的理念多了,自然而然也就可以慢慢体悟出爵士鼓教学中的门道来!
38.打鼓要打开心量:打鼓是最能通过身心的协同状态使得我们敞开心扉、在无拘无束的身心状态中释放出无限的思想情感、无限的音乐想象力,进一步体悟到内心的广阔、浩瀚。
39.身心幻垢·六尘缘影·知幻即离·知离即觉——《圆觉经》
40.“不识本心,学法无益”——“心外求法,了无所得”;“当知身心,皆为幻垢”。身体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假合”而成,心是“六尘缘影”;“知幻即离”;“离幻即觉”;“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当作如是观”;“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随流认得性,无喜亦无优”;“以无所受而受诸受”;“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明白了就知道世间一切包括诸如婚姻、家庭、子女、财富、社会地位、事业、健康、人际关系、生老病死、寿命、情绪、脾气、性格、心理状态等等皆是因缘所生,凡因缘所生皆是幻像一场,如水中月镜中花。真如本心也就是我们每个人每个众生皆与生俱来的本有自性、本有如来藏、本觉,也就是不生不灭充满虚空法界本来清净的自性圆明体,也就是可以当下即可回归净土的如来佛性。“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以心作佛,心即是佛”。本心就像一面镜子,照见皆是影像皆是虚幻。“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海印森罗自在用”;“法界圆明自在用”;“照见五蕴皆空”;“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心是根,法是尘,两种犹如镜上痕。痕垢尽除光始现,心法双忘性即真”等等这些都是在描述如何去认识、体悟本心的相关经文。如果不明白这些关于本心(亦名本性、本觉、自性、如来藏、自性清净圆明体等称谓)的基本知见,念经念咒顶多得人天福报,更不要说解脱出离轮回。不懂本心不懂空性,学佛难以真正契入,要听经闻法建立正确知见才是关键之关键。而不能只晓得嘴巴念佛念咒念经完全不懂得其真正含义,更不能只晓得祈求佛菩萨保佑,或者祈求佛菩萨达成俗世间的各种功名利禄要求,甚至装神弄鬼神神叨叨追求各种神通感应等等,那就是落入了迷信,误入了歧途。世间本是幻化如“梦幻泡影”般生灭无常,有什么值得保佑的呢?有什么神通值得追求的呢?那不是学佛的真实意义。要不间断系统(次第渐修或直修顿悟因人根器不同而异)的听开悟的高僧大德讲经说法,不然很难契入真正的佛法。总之,佛经千经万论无不是佛陀在从法界的角度讲如何围绕回归本心这一核心思想,告诉众生如何脱离苦海轮回成佛的基本内容。让学修者达到一经通而经经通,并且能够在闻思修佛法上反复熏习、巩固、稳固正确知见,结合不断实修、提升境界最终达到明心见性、证悟空性、回归极乐净土的最终目的。而这一切皆建立在如何去正确认识本心、回归本心为核心的学修方向之上,正所谓“不识本心,学法无益”的真正含义。(引号内容皆出自佛教经论)
41.觉 诗/张爨轠
四大覆灭心亦亡,奈何不识摩尼藏。恐惧颠倒堕六趣,灵魂投胎又一场。
地水火风身假像,六尘缘影梦一场。心外求佛佛不应,自心弥陀是道场。
身心脱落本幻像,真如本性亲收藏。觉者安住法界中,刹那回归极乐乡。
世间生灭本无常,生死轮回如电光。西归证得佛果位,倒驾慈航度万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