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爨轠(zhānɡcuànléi)爵士鼓学术理论研究系列文章之10:练鼓要诀 文/张爨轠

张爨轠(zhānɡcuànléi)爵士鼓学术理论研究系列文章之10:练鼓要诀 文/张爨轠

                                                                                                                                                                   练鼓要诀

   文/张爨轠

    练鼓学问大                        

    关键在

  挑难点

  战胜畏惧怕

 

  重复要耐心

  法宝就靠它

  定力最重要

  效率倍增加

 

  唱谱首当

  视奏顾大

    先慢后不乱

   习惯成自然

 

  反复两三遍

  渐过背谱

    分析同跟进

    理清脉络线

 

  精练习惯好

  百遍不厌倦

  倒背如流

  技艺必进步

 

  作品综合看

  总谱立体观

  素养要全面

  全局把控

 

 

  跳出技术框

  核心在内涵

  受音乐

  体悟意蕴外

 

    定力方法

    练鼓精要诀

    效率速提高

    二者不可缺

略析:

《练鼓要诀》共八个小段,以方便学生理解的自由诗形式做出概括,每段分别侧重表达一个问题,简明扼要,通俗易懂,把复杂的理论依据融进最简单的精炼文字内,以使学生能够真正的做到练鼓的高效率。

一、“练鼓学问大  关键在方法  专挑难点  战胜畏惧怕”

该段特别强调练鼓方法在于专挑难点,战胜畏惧心理。与其说技术技巧难不如说是战胜自己对于难点技术技巧的畏惧心理更难。

事实上,几乎大多数学生在面对困难技术内容时最难战胜的就是面对困难技术时的心理障碍,这也是所有学习爵士鼓专业学生最为突出的普遍学习障碍。

这个问题放在《练鼓要诀》的第一段,直接告诉学生必须首先从心理上具备战胜自己克服困难的勇气与胆量,这是练鼓首当其冲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

二、“重复要耐心  法宝就靠它  定力最重要  效率倍增加”

这一段直接告诉学生练鼓的法宝就是重复,纵有再高的天生禀赋不愿意面对一次又一次的重复训练还是不可能取得实质性的技术突破。

练鼓是这样,所有的乐器训练仍然都是这样。如果将这个最简单高效的法宝弃之不用,幻想有什么捷径可行必然是行不通的。

一次又一次的重复训练靠的是耐心,靠的是定力,定力不足难以成大器。走马观花、心浮气躁不可能深入解决练习中的种种技术技巧,只能是浪费时间,掌握一点皮毛而已,练鼓效率低下自然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三、“唱谱首当  视奏顾大  先后不乱  习惯成自然”

这一段专门针对正确规范的视奏练习习惯而言。

不唱谱或者根本就不会唱谱的学生难以演奏出音乐律动的抑扬顿挫;难以抓住音乐句、逗、段、章等呼吸中的大小气口;难以把握好音乐线条、结构等等基本内涵;不会唱谱必然就不会演奏,或者演奏不出音乐的乐感来;内心也必然没有对音乐内在情感的进一步诠释与深入理解。

视奏训练在练习中极为重要,是鼓手应变能力的基本内容之一。

职业鼓手往往在乐队排练或者演出中没有时间(或者根本勿需时间)单独针对新作品进行个人练习,靠的就是平时的长期训练积累。当面对实践演出时必须做到超强的视奏能力,在最短的时间内对整个作品要一目了然、主次分明的一次性演奏好,并且能够对作品全局的把控做到心中有数。

基于应用中的要求来训练是最为科学的,所以这一段强调唱谱、顾大全的视奏训练思路以及平时训练中的慢练习惯的养成。

凡是不习惯在平时训练中慢练的学生,演奏过程中必定是结结巴巴、断断续续,难以演奏出一首完完整整的作品来,这个习惯对于学习乐器的学生来讲是最为致命的,这样的演奏习惯根本无法与乐队合作,无法完成作为鼓手的演奏角色。

四、“反复两三遍  渐过背谱关  分析同跟进  理清脉络线”

为什么要求练习两三遍的遍数时就要逐渐过渡到背谱呢?这里边学问很大,主要原因是要使学生养成视觉快速转化的训练习惯。

很多学生练鼓不得要领,眼睛一个劲的目不转睛的注视着乐谱,深怕一不小心就找不着乐谱的位置了,这样的习惯必须及时纠正,并在一开始训练的初级阶段就应当坚持这样的训练理念。

当眼睛视谱的一刹那,内心就应该对应声音的转化,而不应该只是视觉的依赖。视觉的注意力分配越多,听觉的注意力分配必然越少,这是科学规律。

过背谱关意义重大,不仅仅使学生能够记忆演奏技术,更能够使其进入音乐情感表达,更能够结合舞台表演达到完整的艺术表现。

背谱的过程必然会融入分析理解的过程,会更加理性、主动的记忆演奏过程中的规律特征,也更加便于抓住音乐脉络、线条,这是有承前启后的关联因素的。

五、“精练习惯好  百遍不厌倦  倒背如流熟  技艺必进步”

这段主要讲精练的问题,不精练永远都掌握不到娴熟的音乐表现。精练靠不断的重复,不断的背谱加强记忆。

这个问题讲起来很简单,落实起来却非常困难,尤其是针对性格浮躁的学生,实在难以调教训化。没有耐心,缺乏定力是其问题根本,只有从性格问题或者训练的方式方法、兴趣上去加以合理引导才能够有所改善。

所以不喜欢精练的学生其演奏水平必定上不去,能够全部背谱演奏的作品也必然屈指可数,大脑中积累的作品库存自然就太少了,遇到需要即兴发挥、二度创作的地方就一筹莫展。所以,喜欢精练的学生技艺必然会有很大的进步就是这个原因。

六、“作品综合看  总谱立体观  素养要全面  全局把控完”

这一段已经跳出了纯粹的针对鼓声部技术技巧的训练内容了。

鼓声部作为乐队中的一员,在基本掌握其演奏技术技巧的基础之上,将乐队成员每一个声部进行分析研究是必须的学习内容,尤其是对于总谱的全面掌握更是鼓手真正应对演奏过程中的基本保障。

研究总谱就是知彼知己,明确自己声部在合奏中的角色,理清其他声部基本的演奏技术内容,这样才能够充分与乐队配合表达音乐作品的整体表现。

总谱的纵向结构、立体框架、横向线条、分解声部犹如一栋房子的整体,鼓声部好比柱头而言,是乐队的骨架支撑。只有解剖分析才能够明白音乐声部之间的配器原则也好比血肉之躯不同器官功能的生理作用,每个环节都举足轻重。

这段所提出的问题需要鼓手跟进相关音乐学科的系统学习,掌握一定的音乐理论与乐队实践基础,全面提高音乐、文化素养,才能够驾驭总谱分析所必须的综合性基础知识。

七、“跳出技术框  核心在内涵  享受音乐美  体悟意蕴外

这一段是练鼓的升华阶段,当具备娴熟的技术技巧训练以后,对于技术与音乐情感表现的交融与渗透是其主体特征。

音乐是用来陶冶情操、建立高尚人格、弘扬真善美、提升心性的文化艺术。如果仅仅停留在技术技巧的狭隘范畴,那么鼓手就成为了技术的奴隶,就成为了擅长技术的匠人。

因此,享受音乐、传递音乐的美、升华音乐以外的文化内涵才是更深层次的练鼓、演奏目的。

事实上,音乐演奏过程中所带来的美好感受的的确确高于技术技巧的训练层面,也正是因为音乐艺术的这些特殊功能而使音乐作品变得活灵活现、生动形象从而表达出创作者、演奏者的内心世界的。

这一段实际是从音乐文化的角度与深度提出了对鼓手的训练要求。

需要特别强调的一点,无论针对什么水平程度、年龄阶段的学生都应该这样引导其练习才能获得打鼓的乐趣以及培养成正确的、乐观向上的、具有社会积极正能量的文化审美意识。

八、“定力加方法  练鼓精要诀  效率速提高  二者不可缺”

最后这一段是对全文《练鼓要诀》的精要总结。

练习一定要讲究效率,不做无用功,不耗费宝贵时间,因此全文的核心就是四个字“定力”和“方法”。

练鼓是这样,其他任何专业的学习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客观的讲,定力的培养依据不同学生本身的性格特性而言,天生的成分是很大的,后天的改善当然也是显著的。

定力本来是一种境界,“定”的本意为“谓心专注一境集中而不散乱的精神状态。”佛家讲的三藏十二部经典籍的核心总纲也就是“戒、定、慧”三学,其中“定”为三学之中枢,是佛法修行的根本核心。可见,定力的内涵与外延实为高深广博,是需要对心性的修炼才能从根本上有所领悟与提升的。(注:由于涉及博大精深的佛法知识,本文暂不深入讨论定力培养的具体细节问题,仅就点到为止而已。)

方法二字其实就是一种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实际落实,是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途径、步骤或者手段。因而可以直接制约、左右、影响练鼓的进度、发展方向等实质性内容。取决于教师对爵士鼓这门专业特性的深入掌握以及对学生不同根性的全面了解。也是体现教师教学理念、学生练习思路的核心载体。方法不对当然练鼓效率就会低下,甚至背道而驰。

以上简略的分析意在探寻练鼓高效率的内在秘密,力求用最简单明了的语言来深入浅出的表达背后深奥的道理。

也为了应机学生理解,采用了像课堂教学一样的语言组织、表达方式,以期大家能够直接获益、学以致用。

 

      本文载《爵士鼓教育》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