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爨轠(zhānɡcuànléi)爵士鼓学术理论研究系列文章之11:打鼓与“都摄六根”有何关联或启示?文/张爨轠

张爨轠(zhānɡcuànléi)爵士鼓学术理论研究系列文章之11:打鼓与“都摄六根”有何关联或启示?文/张爨轠

                                                                                           打鼓与“都摄六根”有何关联或启示?

文/张爨轠

         “都摄六根”乃佛法术语,出自《楞严经》(卷五·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续,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都摄六根”是大势至菩萨教给我们念佛法门的总纲领,就是将“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全部都收回来,不要向外去攀缘,应当向内(自性)正如观世音菩萨所讲“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是一个道理。 “都”是全部的意思,“摄”是收拢、敛聚,收心之意。《孟子》讲的“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跟大势至菩萨讲的“都摄六根”的意思也是相同的。(参见净空法师讲经) 那么打鼓与“都摄六根”有何关联或者启示呢? 打鼓也要做到“都摄六根”才能获得“净念相续”的结果,也就是做到心无杂念,专心致志,从而不断的提高演奏水平。 打鼓的时候不也是六根并用吗?

         下面看看:

          眼根:眼观六路(看谱子、看乐器的演奏位置,兼看指挥、各个声部成员、观众等等。)

          耳根:耳听八方(听自己声部的演奏声音、听乐队各个声部的演奏声音、听指挥、听观众反映等等。)

          鼻根:呼吸自如(气沉丹田,调整呼吸,做到放松身心与音乐的呼吸相协调一致等等。)
舌根:念谱唱谱(舌头也代表嘴巴,念谱唱谱特别能够使演奏时做到一心不乱等等。)

          身根:控制四肢乃至整个身体的协调一致
(打鼓本身就是手脚四肢并用的运动过程,尤其强调整个身体的协调统一才能够通过身体来诠释表达音乐演奏情感、思想等等。)

           意根:意就是心念乃控制身心的总枢纽(打鼓六根并用,意根实为总指挥,决定了六根的判断与演奏过程中的灵活调整,六根的核心所在。) “都摄六根”就能充分发挥六根在打鼓过程中的相互独立与制约、协调作用。

           眼根不灵:谱子的问题还存在视谱上的技术性
障碍,那么就无法演奏出准确、完整、流畅的作品。

          耳根不灵:听不准节奏,听不准旋律、和弦,听不准乐队各个声部演奏出来的
细微音色变化以及对声音的敏感性不够,无法获得对整个音乐作品的声音判断、驾驭能力,也就是说听不懂或者没有完全听懂音乐作品
等等,这些都是耳根不灵的表现。

         鼻根不灵:就找不到音乐的内在呼吸与鼻子呼吸的协调统一,就会在演奏时无法理解或者准确表
述音乐的抑扬顿挫,演奏出来的音乐必定就会缺乏乐感,缺乏音乐所传递出来的收放自如的线条美、结构美,甚至造成演奏者上气不接
下气的紧张状态。

        舌根不灵:就连最基本的念谱唱谱都存在障碍,谈何正确演奏?一般来讲,只要演奏者能够准确无误的做到念谱
唱谱,演奏时一般只需要多花点时间反复练习就可以达到准确演奏的基本要求。但是如果念谱唱谱都不过关要想准确演奏则是根本不可
能的事情。

         身根不灵:手脚僵硬,肌肉骨骼处于紧张状态,导致身体机能、耐力、爆发力、轻重缓急控制能力等就会力不从心,纵
有再高的音乐天赋也无法通过身体来传递或者表达音乐思想。对于打鼓来讲,知道如何合理、科学的应用身体四肢的潜力开发出音乐所
需的基本能力是极其重要的一项专门技能,涉及到运动学、生理学、心理学、医学、音乐表演等交叉学科领域,是鼓手必须去深入研究
的重要学问。

        意根不灵:就是心念、判断有问题,比如演奏出来的声音需要六根并用去修正,光靠耳根有时候不一定管用,还得看
演奏是否存在方式方法等问题。

        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六头并举才能发现细微的演奏处理有何不同,才能够找到演奏者
需要的、理想的声音效果。 对于一般学生来讲,这个“都摄六根”的概念也许他很难搞懂,但实际上在其演奏过程中无论怎么样去思
维演奏的相关问题都必然离不开这个概念的框架。如果能够明白当然很好,就可以进一步深入理解打鼓的过程所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的根源所在。对有经验的鼓手来讲,只要别人一打鼓哪怕仅仅是演奏几个小节就已经大概知道其技术水平如何或者能够马上明白其技术
技巧的障碍是什么。甚至不用眼看,单就使用耳根的判断就能够八九不离十大概知道其能力水平,这也是因为耳根最圆通、最灵敏,耳
根最能够识别判断音乐这一特定的艺术表现形式而已。 “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分别对应“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以
及“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识,意思就是六根作为人的生理门窗去接触外界六尘从而产生出六识的判断而已。明白这
个道理以后,就知道原来打鼓与佛法中讲的“都摄六根”有如此宏观的关联性。演奏者必定就会受到更多的启发,凡是在演奏过程中所存
在的问题也好,障碍也好,尤其是对于技术技巧的掌握等具体问题其实都可以迅速、一目了然就会找出其症结所在。 世间上的任何
一门学问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很多时候要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还得跳出封闭的、单一的专业门类视角。可见佛法中的智慧取之不尽用之
不竭,无论何种职业都可以获得无量无边的智慧。 现代社会对于音乐演奏、表演所追求的普遍审美标准也不外乎是“视听美、意蕴
深”等等类似基本要求的统一结合而已。视不就是眼根听不就是耳根吗?只不过身根也包括在了眼根范围之内,因为身体的肢体语言在
打鼓过程之中所表现出来的也是视角的直观反映。而音乐的意蕴、内在美不正是演奏者通过意根的主导与二度创作来恰到好处的传递
吗?只不过对于没有接触过佛法的鼓手来讲,他不懂得这个更深刻的道理而已。 当然,“都摄六根”针对打鼓的过程中得内外兼顾,
而不能够像念佛法门那样全部向内求,因为演奏过程中往往是在乐队或者音乐伴奏的情况之下综合进行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密切配合的,
如果将整个音乐或者乐队的演奏过程理解成六根内求(即专注于音乐或者乐队整体)也是可以讲得通的。

                                                                                                                          本文载张爨轠著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爵士鼓教育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