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爨轠(zhānɡcuànléi)爵士鼓学术理论研究系列文章之12:健 康 地 打 鼓 文/张爨轠
健 康 地 打 鼓
文/张爨轠
在音乐演奏、演唱等领域,由于不健康的唱奏方法或习惯以及心理往往会带来很大的身心危害,甚至造成一些从业者或学习者不得不中断自己的音乐道路,为此付出了沉痛的代价。据国内外有关资料显示,由于就此原因就医的相关人员随着专业竞争压力的加大有上升的趋势。在此提出鼓手一定要注意健康地打鼓,并尤其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问题。
一、要防止噪音对听力的损伤 大家都知道噪音对人体的严重危害,尤其是长年累月的听力损 伤是非常严重的,不可修复的。而爵士鼓这门乐器本身就属于膜振动与板振动的乐音性噪音乐器,也就是说,它的发音原理、制造结构就决定了其声音性质。虽然说随着现代爵士鼓生产制造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与完善,它的物理振动泛音列可以达到或近似达到其和谐性,即达到非噪音的听觉要求或标准,但其和谐也是相对的、主观的。因而对人体耳朵听力的影响也是明显的:一方面爵士鼓乐音性不强的固有声音特征所决定,另一方面是它的音量分贝太大所决定的。其实对噪音的属性确定不仅仅指物理上的振动特征,还包括其音量分贝的界定范围。如舞台演奏中通过扩音设备使音量分贝超过人耳听觉承受能力时也属于噪音。而这些噪音都存在对人耳听力一定的影响或伤害。而鼓手怎样防止演奏中噪音对听力的损伤呢?
1.要尽量避免过长时间的高分贝音量持续演奏。如有些爵士鼓练习曲或伴奏音乐作品中,一些强力度演奏的f或ff甚至fff的密集片断,此时由于音乐表现的需要,靠人为的音色与音量控制是没有办法完成的,也不宜于按照鼓手个人意愿去降低音量或力度,这种情况有很多鼓手往往都无计可施,只能任由一次又一次、一遍又一遍高强度的噪音侵害,不可避免的造成听力疲劳与损伤。通常采取如下办法可以将其危害减少到最小:与乐队指挥或其它乐手重新商量、调整音乐力度层次的强弱定位,把原本p的力度降低到pp或ppp,把原本f的力度相应也进行调整降低,只是如ff、fff、sfz等才突出或达到音量的极限范围。并力求将高强力度演奏片段中的音色控制到最佳状态。也可以采取使用电子鼓的音量设定范围去演奏,即无论乐谱要求的力度是多强,都不会超过我们设定的音量范围,也就是把音量范围伸缩进行了相对缩小,其它乐器尤其是电声乐器都可以采取这种办法避免高强度音量对听力的损伤。
2.通过调音师舞台扩声等常规办法避免噪音损害。如鼓手在很大的舞台上演奏时,有时调音师会在其它乐器上放置话筒进行声音的扩音,而把鼓的扩音设备取消,造成鼓手必须人为的加大演奏力度或音量才能取得乐队声音的整体平衡与协调,此时鼓手就要寻求调音师的支持通过扩音的措施来获得正常的演奏状态以达到保护听力的目的。
3.平常练鼓建议多使用静音鼓皮的哑鼓套鼓或电子鼓,并且有条件的鼓手最好要更换音质更好、专业档次更高的套鼓设备。
4.避免长时间的疲劳用耳。自古就有五音使人耳聋、五色使人盲的警言相告,听力疲劳也是无形的严重危害,虽然练习或演奏过程中要保证足够充分的时间才能达到技术水平的有效提高,但也要注意掌握好时间的度。并根据自身习惯灵活高效的、劳逸结合的安排时间才能避免疲劳用耳带来的听力损伤。
5.要注意改正一切对听力损伤危害的演奏习惯。如有些鼓手喜欢把伴奏音量开到很大,有些鼓手喜欢发泄般的乱敲乱打,有的鼓手对鼓的声音控制不太敏感等等都要加以改正。
二、要防止四肢肌肉以及骨骼的损伤
鼓手如果出现四肢肌肉以及骨骼的损伤一般原因都是因为演奏姿式、方法与习惯的不正确或者过度疲劳练习所引起的。在运动学、运动医学等相关书籍里对于人体四肢肌肉以及骨骼的运动原理以及伤痛原因都有全面的讲述与分析,结合爵士鼓演奏中的状态,对于掌握正确的、科学的演奏方法以及保持长期良好的习惯等是最为关键的。通常情况下鼓手要注意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就可以避免其不良影响与损伤。
1.坐姿最关键。鼓手坐在鼓櫈上时,要注意头部一定要在脊椎的上方才能获得手臂的自由移动,才能避免颈部、肩膀与手臂的紧张状态,减轻其负担。也就是说,一定要坐直才能避免双臂的夹紧,才能获得演奏时双臂的放松状态。
2.手臂、手腕、手指头是控制鼓槌运动的三个关键部位,因此施力与运动过程中要把它们的紧张度减小到最少。手臂与身体的自然演奏状态一般以自身拳头大小距离为最佳,这种状态才便于鼓棒抓握与演奏施展,而手腕与手指头的松驰自然有助于鼓槌的传递,把鼓槌运动过程中的力度变化尽量详尽的体现出来。大臂、小臂的肌肉紧张会通向手的主要神经,引起麻木和指令失调,制约演奏过程中的速度或灵敏度控制。而手腕同时充当手臂与手指头演奏控制中的动态桥梁,对整个双手的演奏过程起着统一协调的重要作用。因此,鼓手一定要找到自己放松的最佳演奏状态,掌握科学与规范的演奏方法,并注意保持长期良好稳定的演奏习惯才能避免肌肉损伤带来的危害。
3.双脚的演奏控制状态也要注意放松到最大化。与双手的控制原理一样,脚踝关节是整个腿部肌肉与脚掌的动态桥梁。必须把运动施力的重心转移到踝关节的自然运动上去,才能避免腿部肌肉的拉紧以及骨骼的损伤。并且由于脚的反应远不及手灵活,控制难度往往会更大,因此鼓手比较容易出现腿部肌肉紧张的情况,因此更要引起鼓手足够的重视。
4.尽量避免过度性肌肉组织疲劳而引起的损伤。人体自身虽然具有良好的疲劳修复功能,但长时间保持一种固定的姿式或强化状态就会造成肌肉组织疲劳。演奏过程中的疲劳状态不光存在生理性的,也有心理性的,唯一的避免办法就是当感觉到明显的肌体酸痛或不适以及身心的疲惫时要立即中止练习,并注意充分休息才能保证下一次良好的演奏状态。5.鼓手可以进一步通过参阅一些演奏运动分析等方面的书籍以及寻求运动医学专家的咨询以调整、改善自己的演奏状态与习惯,从而避免对演奏过程中带来的肌肉或骨骼损伤。
三、要防止不良的竞争心理 在面对激烈的专业竞争中难免出现不良的心理危害。比如有的鼓手好胜心强,最无法容忍业务水平超过自己的对手同行,有的鼓手把自己封闭在很小的圈子里,不愿与他人尤其是同行过多的交流,甚至妒嫉、排斥心理严重,这些心理都不利于鼓手专业道路的良性发展,久而久之不健康的心理如不及时得到调整就会导致心理上的严重障碍,要尽量做到:
1.认清自己的水平与位置,不过高估计自己,也不必太过谦虚,要客观的评价自己。
2.多赞美欣赏同行的优点,少指责其缺点,并建立互助、互帮的正常关系。
3.虚心接受他人意见,学习他人之长处,补自己之短处,学会养成接纳他人批评意见的宽大胸怀。
4.要明白良性竞争乃人类的生存法则,只有遵循健康的良性竞争规则才是唯一正确的竞争心理原则,心理健康也往往是一位鼓手成功的重要因素,甚至对鼓手一生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影响。
以上简略的谈及了鼓手健康地打鼓的几个主要方面,对于鼓手的警戒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虽然这个课题还涉及到更多的一些方面或因素,并且还不够深入,但对鼓手的影响与提醒一定会有很大的帮助。 附注: “人类耳朵可接受的噪声最高限值为20千赫,大多数噪音(如语音)的频率是在2—5千赫的范围内。声压水平通过分贝来测量。长时间暴露在85分贝以上的噪音环境中会造成永久性的听力损伤。” “记住:声压级每增加3分贝,你就需要减少一半的暴露时间。”“暴露在平均85分贝的噪音中8小时相当于暴露在平均88分贝的噪音中4小时,91分贝2小时,94分贝1小时。”(《中国音乐教育》2009年第10期《预防音乐导致的听力损伤》孙凯编译)。 鼓手如果因为长期的练习产生颈、肩、臂、腕、踝等部位的不适或病变,可以通过自我的穴位按摩来解决。如肩井、风池、大椎、条口等穴位是预防以及治疗颈肩不适的常用要穴。内关、曲泽、大陵、合谷等穴位是治疗腕管综合症的常用要穴。太溪、足三里、昆仑、三阴交等穴位是治疗脚踝痛的要穴。(仅供参考,详情须咨询专业医师。)
本文原载《乐器》2010年第1期以及张爨轠著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爵士鼓教育》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