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爨轠(zhānɡcuànléi)爵士鼓学术理论研究系列文章之23:爵士鼓鼓谱编配指南 文/张爨轠
爵士鼓鼓谱编配指南
文/张爨轠
鼓谱编配是一项系统、复杂的音乐创作过程,涉及到作曲、配器、作品分析以及对爵士鼓演奏技术技法的全面了解、掌握等专业领域的交叉性综合内容。无论是对于鼓手还是作曲家而言,要编配出经典的鼓谱并非易事,需要编配者具备一定的音乐创作能力以及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并通过反复的推敲修改才有可能逐渐确定出最佳的编配方案。尽管如此,鼓谱编配也是具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具有一定程式化套路可依的。 一般情况下需要编配鼓谱的情况多以乐队原创音乐作品创作、MIDI音乐制作以及即兴伴奏等最为常见。尤其是即兴伴奏情况下鼓手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提前分析音乐作品再去编配鼓谱,只能根据临场经验迅速判断做出演奏处理,完全取决于鼓手个人的综合实践能力与经验积累去驾驭,相对来讲更具有挑战性。本文将主要针对音乐作品创作、配器过程中的鼓谱编配规律作一些分析与总结。 一、鼓谱编配的核心步骤是分析、把握音乐全局 对于原创性乐队中的鼓手而言,几乎乐队的每一首原创音乐作品都必须亲自去参与整个创作过程,在分析并吸取乐队成员的不同意见或建议后,最终从音乐全局的角度去编配适合的鼓谱。在此过程中,鼓手对于音乐作品的综合分析能力是最为关键的。音乐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对旋律特征、调式与调性色彩、和声走向、伴奏织体、曲式结构、复调对位技术、配器手法等多方面理论基础的了解与掌握。并对于乐队中不同乐器声部的乐器性能、演奏技法、角色定位、声音特色、音乐表现力等方面都必须有所熟知才有可能站在音乐全局的角度与高度去看待鼓谱编配的方向性思路。如果鼓手不懂得这些基本的音乐理论基础就很难去进行具体的编配。乐队原创性音乐作品的演奏是一个整体性创作的团队表演活动,需要每一位成员倾力创作、默契配合才能达到完整统一的协调表现。因此,落实到音乐作品分析的每一个具体环节就是鼓谱编配的必需要求。 1.确立音乐作品风格、把握框架性的鼓谱编配思路 由于爵士鼓适合演奏的音乐风格种类众多,几乎渗透到现代音乐的每一个不同种类,而每一个种类的现代音乐风格都有属于各自相对独立的特色,不管是在旋律上、和声上、配器上,尤其是在节奏上都有其较为明显的固有特征。抓住这一点,就等于认清了大半个音乐的本质所在。比如针对一般的现代流行歌曲,就要配奏出与之相吻合的流行节奏,在与低音电贝司(或弦贝司)不冲突的情况下加入鼓手自己的节奏元素。而这些爵士鼓的节奏模式也可谓是千变万化,但又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基本框架性流行音乐节奏。这些节奏素材对于具备一定演奏技术的鼓手而言肯定不会陌生,在众多曲目练习、教科书上都非常容易去找到。如以广大鼓手所熟知的第三届全国鼓手大赛总决赛规定曲目《Chicken》为例,这首作品就是属于具有Funk风格特征的流行音乐作品,其基本节奏框架采用了Funk音乐风格所特有的节奏模式:4/4咚吃咚 打咚 吃打咚 打吃│听起来具有一种轻快、流畅、活泼动感的节奏特点,那么像这样风格的音乐作品就不能像演奏重金属音乐作品那样激烈,不能像演奏爵士风格作品那样摇摆,不能像演奏拉丁音乐风格那样热烈,在节奏框架编配的处理上就必须符合Funk音乐风格的整体感觉,所以鼓手在编配鼓谱的过程中需要借鉴丰富的曲目范例去参考,在头脑中对每一种不同音乐风格的作品都应该有一个大致的认识才能找到相似的编配思路。 2.确立音乐作品结构划分,把握鼓谱编配的整体句段界定 鼓手如果连对音乐作品的基本结构划分都没有弄明白,那他就根本不可能准确去界定鼓谱编配的句段位置。音乐作品的结构往往像文学作品一样具有明显的规律性特征,尤其是现代流行音乐作品的结构相对古典音乐作品的曲式结构要简单易懂得多,像上面提到的作品《Chicken》,其段落结构就极为明显,除前奏段落以外,整个作品都运用了最为典型的加花节 奏:4/4××××× ××· O×·│作为段落结构的划分界定。而每一句都是由规整的四小节构成,在句未第四小节上进行规律性的加花填充的。找到了这首曲子的这个主要特征也就找到了其结构的框架,在编配鼓谱时也就找到了规律性的主要要点。所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鼓配编配的过程或者说是鼓手演奏的过程其实主要就是体现音乐结构、完美展现句段线条、呼吸气口的具体过程。同时,为了体现出不同段落结构层次的情绪对比,鼓手要依据音乐的综合分析找出不同的处理对比位置与具体的节奏安排。又如在《Chicken》中为了体现出不同段落的层次对比来,运用踩镲与节奏吊镲、军鼓鼓心与鼓边框的互换来界定了其力度与情绪的不同要求,用加花节奏的不同密度来体现了句段之间的相互关系,更是运用与小号等主奏乐器相同的连续切分节奏来突出了旋律的节奏特点,这些也都是最常用的鼓谱编配惯用参考手法。 3.突出配器中的互动环节,找出音乐处理的突出性片断或细节 在基本解决了以上两点的基础上,鼓谱的编配大致已进入了实质性的阶段,但还需要不断的去完善,仔细推敲,并需要把配器中的具有突出特点的片断或细节理出来。比如当需要在某一个句未加入情感较为激烈的节奏型态,就要善于分析节奏的稀密对比与情感表现的正比对应关系;如果是需要平静过渡的加花处理,那么就得考虑使用方整、整齐划一类型的节奏型态;如果要体现情绪衰减、力度下降的音乐表现,就要安排由密到稀或统一稀疏的节奏型态;如果要与乐队声部的某个特殊强调的节奏型相一致去处理,就要服从整体统一的节奏型态;如果要突出某个声部独奏Solo的精彩表现,就要把鼓声部节奏夸张的处理方式变成陪衬的安静状态的演奏模式;如果要与某一声部形成互动性的对答体现,就要根据每个声部的合理角色去增删节奏繁简型态;这样结合起来考虑配器中的整体处理方式与细节就会更加科学,就会更加符合音乐作品统一的配器思路。如《Chicken》中连续切分节奏的加花处理模式不仅仅是整个作品句段结构划分的基本界定体现,也是整首作品配器中的一大显著特色,整个乐队统一整齐的连续切分节奏包括了所有旋律声部、和声声部、低音声部、节奏声部等相同的处理方式。 二、对爵士鼓演奏技术持巧的全面掌握是鼓谱编配的必备基础 一些鼓手往往把爵士鼓演奏技术技巧独立于音乐之外来练习,没有把它当成乐队(或音乐)中共同存在的一份子,这样的认识肯定也是不对的。而一些作曲家在鼓谱编配过程中可以做到较为全面的综合考虑,但又很难做到对爵士鼓演奏技术技法了如指掌的境地。也就是说,鼓手自己编配的鼓谱应该是最接近鼓声部乐器技法规律特性的。所以很多情况下也往往需要作曲家与鼓手共同合作去完成鼓谱的编配过程,爵士鼓的节奏语言有很多时候是在鼓手演奏过程中获得灵感的,而作曲家凭借丰富的音乐素养与广泛的知识积累与创作经验往往也可以创作出经典的鼓谱来,但更多的情况还是需要鼓手自身对鼓与音乐的结合理解去编配才具有更大的把握性与自然性。如一些国内外知名乐队的鼓手有些本身就不仅仅具备高超的演奏技艺,还具备音乐创作的综合技能,他们所创作出来的鼓谱往往可以演奏成较为复杂、精彩的华彩乐章,而从这个角度来看,专门的作曲家往往也很难做到。比如《Chicken》中鼓手的一些细碎节奏处理出现的个别若隐若现的鬼槌技法就更多的体现出鼓手的角度认知,作曲家往往只会给出一个大致的框架性配奏方案出来,因为只有鼓手才有可能深入了解此种技法在演奏手法、力度轻重控制等运用中的微妙体现,不是鼓手就难以捕捉到这样的细微节奏变化处理。又如世界著名鼓手神保彰运用电鼓与传统鼓相结合的方式创作出了很多鼓与旋律、和音、复调以及各种音效相结合的一种鼓谱编配新模式,整个创作与演奏过程在不添加任何伴奏音效的情况下由他自己一个人用四肢敲击完成,具有丰富的舞台视听表演效果,甚至可以达到相当于几个人演奏的乐队综合效果,像这样的精彩创作非一般作曲家可以完成。 从鼓手的角度来看鼓谱编配的处理方式有时的确会受限于鼓手自身的音乐功底,尤其在面对较为复杂的大型音乐作品时往往会不知所措,不仅仅因为每个乐器声部在音乐演奏中的角色定位切然不同所造成,更多的原因还是缺乏对音乐全局的把握与认知,甚至可以这样讲,由于鼓手在乐队中充当指挥的角色,那么鼓手如果并不具备指挥的综合音乐素养那他就很难驾驭这门乐器,所以换一个角度来看,鼓谱编配体现出鼓手综合能力的要求是极高的。大多数鼓手也只能按照现成的鼓谱进行演奏,要参与全方位的音乐创作的确不那么容易,这也几乎是个普遍性的行业现状问题,所以到目前为止,国内专门讲授鼓谱配奏技法的有关专业书籍或研究性文章屈指可数,没有相当的实际能力也是不可能写得出来的。也因此一些鼓手经常争论关于是音乐素养重要还是个人演奏技能更重要的话题,结论显然不言而喻,音乐素养应该高于一切,尤其对一位鼓手而言。否则,纵有多么扎实的演奏基本功也会在音乐配奏过程中力不从心的。 三、结语 鼓谱编配不仅仅需要系统的音乐理论基础体系做支撑,还必须具备对于演奏技法的深入掌控,同时还得具有鼓手个人对音乐作品的个性化理解与诠释,并在乐队互相磨合的过程中彼此深入沟通、交流、学习、借鉴才能深入领悟到其中的奥秘。不过,最为有效的实用学习方法就是积累大量的演奏曲目处理手法规律,在众多的音乐作品中去分析、领悟就会有所收获。 鉴于篇幅所限,本文省去了一些实际编配中大量的谱例列举,只是从理论的角度简单的做了一些分析,还更有待于进一步去全面深入的总结与研究。
本文载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发行张爨轠著《爵士鼓教育》一书以及《演艺科技》杂志2013年第8期(论文标题改为:浅议爵士鼓鼓谱编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