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爨轠(zhānɡcuànléi)爵士鼓学术理论研究系列文章之68: 如何训练鼓手节奏的稳定性?文/张爨轠
如何训练鼓手节奏的稳定性?
文/张爨轠
训练鼓手节奏的稳定性是有非常有效的具体措施的,首先要明白节奏的稳定性是源于内心对音乐结构的整体把握与掌控。因此最根本性的训练措施是要培养鼓手具有敏锐的音乐耳朵,要能够准确听辨出音乐每个声部层次之间横向与纵向之间的关联性。 音乐的结构像语言文字一样,每个字、词语、成语、单句都是组成表达思想情感的大小细胞。好比要听懂一句话、一段文字、一篇文章所要表达的意思一样,音乐的语句就是传递作曲家、演奏家内心的所思所想而已。只不过音乐语言不像文字表达那样直截了当,相比更加抽象、意会,大多是粗线条的情感表达手段。但是却有着文字表达所不能企及的更加丰富的意蕴、内涵和想象空间。 从这个角度去理解、诠释音乐的整体与部分,就能够迅速抓住节奏的稳定性,等于是用肢解音乐整体的方式剥离出节奏的骨架支撑,将音乐立体化、纵向化的去笼统看待,就特别容易获得高效率的训练结果。 这个极其有效的训练措施不是单独建立在节奏基础之上的,而是建立在从音乐全局与局部的剖析上获得的。 音乐中每一句的线条感就像说每句话一样具有内外的逻辑关联,与前后乐句之间有着承前启后的相互作用,通过作曲家或者演奏家用声音的形式一句一句的逐渐展开、发展、演变并形成完整的音乐作品结构,体现出规律性的曲式体裁。
充分明白了音乐作品这一重要的规律性特征,就容易使鼓手在训练过程中跳出节奏本身的狭隘思维,从而通过大量的音乐作品分析,训练出对节奏稳定性的宏观把握与掌控能力。 而单纯从纯粹的节奏声部训练入手的话,只能让鼓手局限在初级、狭隘的思维模式中。因为单就节奏本身而言,凡是偶数均分的节奏形态诸如八分、十六分、三十二分、前八分后十六、前十六后八分、附点、切分、六连音、八连音以及其派生节奏等等都可以用非常简单的数学方法去分解、划拍,音乐感觉哪怕非常一般的学生也是可以通过这样的机械方法去掌握的。 像三连音、五连音、七连音、九连音等奇数形态的节奏特征也是非常容易掌握准确的,不存在太多的训练方法上的难度系数,借助节拍器或者与伴奏音乐作品相结合的训练方式往往都比较容易掌握好。 但是单纯训练准确各种各样的节奏形态并不意味着就能够在音乐作品演奏过程中保持住节奏的稳定性,其根本性的原因就是出在对音乐整体句段结构规律性的认知与把握上出了问题。
所以,训练鼓手对节奏稳定性的具体措施最管用的是跳出节奏本身的狭隘思维,这才是找到了关键所在。 也因此,训练鼓手对于如何去听辨音乐作品中涉及到诸如旋律、调性、和声、曲式、音准、配器等等方面的主体内容才是解决鼓手节奏稳定性的关键。试想一下,如果除了单纯的节奏以外,其他的音乐主体内容都无法听懂,那么对于通过节奏来配合音乐其他声部的爵士鼓角色来讲,怎么会获得鼓声部在音乐中立体稳定的节奏骨架支撑呢? 这个问题就像看中国的三水画艺术在整体构图、线条与局部细节润色之间的关系一样,不能本末倒置、避重就轻,要从整体的视角上去追求和谐统一的画面。 本文载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发行张爨轠著《爵士鼓教育》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