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爨轠(zhānɡcuànléi)爵士鼓学术理论研究系列文章之77:爵士鼓双跳滚奏教学训练纲要 文/张爨轠

张爨轠(zhānɡcuànléi)爵士鼓学术理论研究系列文章之77:爵士鼓双跳滚奏教学训练纲要 文/张爨轠

张爨轠爵士鼓学术理论研究重要论文

                                                                                               爵士鼓双跳滚奏教学训练纲要

                                                                                                         /张爨轠

爵士鼓双跳滚奏教学的重中之重是一至九连音的双跳系统训练。即:一连音双跳即是训练2个音的滚奏;二连音的双跳即是训练4个音的滚奏;三连音的双跳即是训练6个音的滚奏;四连音的双跳即是训练8个音的滚奏;五连音的双跳即是训练10个音的滚奏;六连音的双跳即是训练12个音的滚奏;七连音的双跳即是训练14个音的滚奏;八连音的双跳即是训练16个音的滚奏;九连音的双跳即是训练18个音的滚奏。

首先必须说明一下:一连音通常为四分音符的称谓,在爵士鼓教学训练中常常将四分音符称为一连音;两个连续的八分音符称为二连音;四个连续的十六分音符称为四连音。这是为了方便将一至九连音整体纳入统一训练的习惯性称谓,与乐理书中所讲的几连音概念并没有节拍以及节奏时值规定限制上的完全等同意义。因此,一连音也就是被看着一个基准单位音,二连音也就是被看着两个基准单位音,三连音也就是被看着三个基准单位音······余此类推。

同时,在常规情况下,由于将一至九连音在同一速度下分别当成了一至九个音的平均数率分配,在音乐中的节奏分配骨架系统也因此而建立起来;围绕节奏的平均数率分配也正是以一至九连音为基础划分依据,从而派生出所有音乐中其他更多、更丰富的完整节奏形态系统。

在明白以上简要说明以后,就知道为什么爵士鼓、打击乐、乃至所有音乐种类、门类、派别、形式、形态中的节奏教学都应该以一至九连音为基础骨架,这就是其中的根本原因所在。

也因此,爵士鼓作为纯粹的节奏性打击乐器,其节奏骨架的核心训练也必然是建立在一至九连音的基础之上的。同理,作为这门乐器技术技巧体系中最为重要的训练技法之一的双跳滚奏也必然是建立在一至九连音的训练基础之上的。

  1. 一连音双跳滚奏训练

一连音既然作为一个基准单位音,也就是被当成量化的标准音、基础音,将此基准单位音的双跳演奏好也就意味着双跳的质量有了“颗粒性”的保证。“颗粒性”是指双跳在第一个音打击以后第二个音反弹起来的高度、力度、响度、声音饱满度以及与第一个音在音色的统一、软硬、圆润等方面的综合性指标,原则上需要双跳的两个音基本上达到相同或者最为接近的声音效果。由于第一个音纯粹是靠打击的力量而获得,第二个音是靠第一个音打击以后充分利用鼓皮的反弹以及双手施力击打后的反作用力的回收而获得,因此,从物理学、力学的原理上讲,第二个跳起来的音是永远不可能与第一个打出来的音保持绝对一致的。也正是基于这个原因,双跳质量的优劣标准取决于双手的控制能力以及鼓皮的反弹差异等主要方面。

当能够掌握、体会到自然松弛的打击与弹跳相结合的演奏手感时,尽量使第二个跳起来的音保持到最大的高度与力度范围,虽然不可能达到与第一个音一模一样的声音饱满效果,但尽可能的要朝着越来越接近第一个音的声音效果上去进行训练。如果用节奏的标准来看,第一个音和第二个音越接近均分的八分音符(或者将之看着均分相邻的两个十六分音符、三十二分音符亦可)说明双跳的质量就越好。也因此,打好双跳的前期训练必须先具备扎扎实实的双打基本功。双打就是双手分别两下击打一模一样声音的训练技术,训练时往往要求以大声数拍或者使用节拍器来维系精准时值的方式来进行。

所以,一连音双跳滚奏训练实则就是掌握双跳滚奏技术的最基础训练内容,只有具备高质量的“颗粒性”双跳基本功以后,才能够将连续、绵长的双跳滚奏演奏出类似“一条线”的声音效果。否则,就会出现强弱高低不平、忽上忽下、轻重不一、坑坑洼洼的滚奏声音效果,达不到滚奏在音乐中圆滑、连贯、流畅、均匀、整齐、线条化的基本声音要求。

  1. 二连音双跳滚奏训练

二连音双跳滚奏就是训练4个音的滚奏,也就是右右左左或者左左右右的双跳手法训练。比如在适合的速度范围内,四个音的滚奏密度可以充当半拍或者一拍的时值长短进行时值填充(就如管乐、弦乐、人声等的长音、延长音一样)。初学者往往将常用的八分音符前半拍、后半拍滚奏作为反复的滚奏手法去训练、体验。但当音乐以各种各样不同速度变化时,如果还是以四个音的滚奏为半拍或者一拍显然是行不通的,就得调整单位拍的滚奏个数,于是也就产生了以每拍6个音、8个音、10个音、12个音、14个音、16个音、18个音等等不同滚奏个数的更多训练内容。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初学者对于双跳滚奏“密度”的概念一定要彻底弄清楚。一般情况下,无论是单击滚奏、双跳滚奏还是多跳(压奏)滚奏这三种爵士鼓、小军鼓、打击乐演奏中最常见的基本滚奏形式,其都是大致以细密、绵长、连贯、圆滑、流畅、一条线等等声音要求来作为基本判断的。如果密度太稀疏则滚奏听起来散乱、起伏不均、断断续续不连贯;太密则必然导致演奏者双手控制发紧,声音也会过于密集、紧张、急促从而影响到声音听觉上的统一感、松弛感、舒适感。因此,一开始训练就要注意多动脑筋,多参照专业老师或者其他优秀演奏家在演奏控制过程中标准、规范的演示(示范)。并特别注意一定要将双跳滚奏的训练密度以“从最慢、渐快到极限快再渐慢、再回到起始速度”以及“高抬手腕、低抬手腕、手腕手指相结合、大臂小臂动静控制、掌握各种不同强弱力度变化控制等等”的科学训练方式、步骤去进行严格的、长时间的耐久力强化训练。只有当基本功达到能够胜任正常滚奏密度要求以后,并进行进一步的大密度拓展、增加强化训练,再回头选择想要的密度范围去演奏才能够获得比较轻松自如的控制技术状态。

  1. 三连音双跳滚奏训练

三连音双跳滚奏就是训练6个音的滚奏,也就是右右左左右右或者左左右右左左的双跳手法训练。由于三连音的重音位置与弱音位置非常明显,并且奇数个数的节奏存在左右手倒手的自然交替规律,其双手的平衡性就显得非常重要。不少基本功尚待提高的学习者往往不容易演奏好三、五、七、九连音的控制,大多情况下其原因除了个体的音乐感觉、理解能力欠缺以外主要就在于左右手力度、耐力、敏捷性的客观差异,因此有必要将三连音的双跳滚奏训练作为双手平衡性训练的重点内容去对待。

同样以八分音符的前半拍或者后半拍滚奏为例来阐述,当半拍以内演奏成6个音的滚奏时,与其密度相适合的音乐速度当然就比4个音的滚奏速度要稍微慢一些。换句话讲,三连音的滚奏在其密度正常的一般演奏情况下就可以满足4个音的滚奏所不相匹配的滚奏速度选择。引而伸之,双跳滚奏在音乐中基本上都是以相对固定的基本滚奏密度去应对所有不同速度下的滚奏需要的。也就是说,无论音乐速度是多快与多慢,滚奏的密度在一般情况下不会有过多的、过大的太明显变化,这就是以不变的滚奏密度去应对万变的音乐速度(以不变应万变)的基本道理。

明白了音乐速度与滚奏密度的基本关系以后,只要是具备了密集连贯的双跳基本功技术,就可以在任何音乐速度范围内去进行拓展性训练,并通过举一反三很快就能够掌握到双跳滚奏演奏的大致性技术要求。

为了将三连音的双跳滚奏打得清清楚楚,训练过程中一定要大声数出双跳的具体个数(6个),或者数三连音的基本个数(3个),亦或者使用双踩演奏三连音与双手同步进行四肢的配合训练,大量的实践证明这样的训练方式其收效是非常高的。

  1. 四连音双跳滚奏训练

四连音双跳滚奏就是训练8个音的滚奏,也就是右右左左右右左左或者左左右右左左右右的双跳手法训练,也往往是初学者最容易掌握的滚奏手法之一。由于四连音均分的偶数节奏特征,与二、六、八连音同样具有不倒手的手法特点,因此无论是右手起还是左手起重复演奏时都会循环回到起始同样的演奏手法,比较利于初学者在训练过程中去掌握好双手的控制状态。

当四连音的双跳滚奏在一拍之内进行节奏分割时,就会自然出现如前后半拍的滚奏、附点音符的滚奏,切分音型、十六分音符单个音型以及带休止符的滚奏等常见基本形态。也因此会让不少初学者望而生畏,驾驭不了双手在滚奏分割过程中出现的种种手法控制问题。所以在双跳滚奏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以让学生大声数出滚奏个数的方式去严格进行训练才能使其很快的熟悉、驾驭滚奏的分解(解剖)控制过程。当然,熟能生巧需要长时间的训练积累,必然需要一个逐步落实的过程。

同样为了使得学生能够演奏清楚每个音的颗粒性,需要进一步加强结合数音、数拍以及双脚(双踩)的辅助性训练方式。

通过四连音双跳滚奏个数的节奏分割,喜欢开动脑筋的学习者自然会去计算、思考以至于彻底弄明白滚奏分割过程中的更多叠加性手法是如何产生的基础性问题。比如,如果以四分音符为单位拍的节拍内,假设音乐的速度正好是一拍内刚好适合演奏8个音的滚奏密度,那么要演奏一个附点四分音符的双跳滚奏就应该是8个加上4个的计算方式;要演奏一个复附点四分音符的双跳滚奏就应该在附点四分音符的基础之上再加上2个音的滚奏。以此类推,善于总结的学习者就会发现原来附点四分音符的双跳滚奏其实就是8个加上4个也就是相当于演奏六连音的双跳滚奏;而复附点四分音符的双跳滚奏其实就是8个加上4个再加上2个也就是相当于七连音的双跳滚奏;而两个四连音的双跳滚奏循环重复就相当于八连音16个音的双跳滚奏个数。

因此,在国际上通用的《军鼓基本功40条》中,就有多条完整的滚奏个数分割、叠加的时值训练条目,以帮助学习者掌握到不同时值长短节奏情况下如何去设计基本的滚奏个数的演奏控制技能。

当然,以附点四分音符的双跳滚奏为例,前面讲如果每个附点四分音符刚刚好演奏出12个音的滚奏的话,那么其音乐的速度范围的伸缩性是相对狭窄的,否则就会存在滚奏密度过于稀疏或者过于密集的情况。所以,在具备基本的、大量的双跳滚奏节奏分割实践训练以后,并彻底掌握了一至九连音的双跳滚奏控制技术技巧以后就容易明白无论各种各样速度、时值情况下的双跳滚奏都是以打满、打均匀为基本原则,无需机械的去对应到底是什么样的、几连音的滚奏个数。

音乐演奏过程中往往在渐慢、渐快、突慢、突快等等不确定、不固定的速度情况下是根本无法使用计算滚奏个数的方式去进行对应的。比如在乐队演奏过程中,指挥在速度渐慢的处理上往往会依据音乐创作者以及个人的理解进行弹性的处理,如果以滚奏作为结束或者是滚奏后紧接着的单音作为收尾音时,演奏者一定是跟随指挥的灵活手势要求去同步完成,无法去思考也根本没有必要去计算此时此刻滚奏的具体个数的问题。

  1. 五连音双跳滚奏训练

五连音双跳滚奏就是训练10个音的滚奏,其手法也就是右右左左右右左左右右或者左左右右左左右右左左的倒手方式。只要能够掌握好三连音的双跳滚奏,要进一步掌握好五连音的双跳滚奏就比较容易。在某些特定速度范围内,有时候如果将一个四分拍演奏成8个音或者12个音的双跳滚奏都会感觉滚奏密度显得有些别扭,这种情况下自然会调整、选择密度刚刚好的10个音来滚奏。当然,前面也已经阐述过一般情况下音乐演奏过程中对滚奏的要求是以打满、打均匀为基本原则而不必去机械、拘泥的执行滚奏个数的具体量化性演奏。

从训练的角度看,当演奏者在不同音乐速度范围内演奏不同时值的滚奏过程中,演奏者所演奏的单位拍滚奏个数其实是无论怎么样也跳不出一至九连音双跳滚奏的节奏分割和任意叠加的计算范围之内的。也就是说,不管演奏者要不要去计算滚奏在不同速度与时值范围内状态下的具体个数其都仍然是在有数的自然规律之中的。乐队演奏经验丰富的鼓手能够迅速在各种各样的演奏状况中做到对于滚奏处理的合理应对、迅速调整,无论是速度的要求还是不同滚奏时值的要求都能够进行很好的灵活驾驭。

在一些爵士鼓、小军鼓的教程中,也有不少针对五连音滚奏进行的针对性训练谱例,特别是将五连音的每一个音进行滚奏的分割设计比较具有典型的训练意义,有的练习还较多的设计有重音挪动、移位的穿插编配以及对五连音节奏的再细分,在针对双手的平衡性训练以及对于掌握节奏再细分等方面都具有显著的训练价值。

  1. 六连音双跳滚奏训练

有了前面一至五连音双跳滚奏的简要阐述后,掌握六连音的双跳滚奏训练也就可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了。需要特别说明一下的是,由于六连音具有两个三连音叠加和偶数节奏形态的音乐律动规律性特征,使得其在音乐运用中常常会呈现出不同的音乐律动感觉。当其为两个三连音叠加的音乐律动时,其音乐的表现会体现出两个三连音的感觉,也就是其节奏的律动中有强、弱、弱与次强、弱、弱的基本感觉;而被当成一个偶数节奏形态时大多会演奏出强、弱、弱、弱、弱、弱的基本律动感觉。这样的不同律动感觉需要在双跳滚奏演奏过程中进行不同的律动控制,以满足音乐在不同需求状况下的微妙表现。而事实上,对于一位严谨的鼓手来讲,演奏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音乐处理需求都是非常重要的,其背后体现的往往是演奏者娴熟的驾驭掌控能力与全方位的综合性音乐素养。

同样,在训练过程中也一定要特别强调数音、数拍以及利用双踩的辅助性配合。也同样,六连音双跳滚奏也可以进行分割、叠加以及节奏的再细分等等方式去拓展设计更多的手法控制训练内容。

  1. 七连音双跳滚奏训练

前面已经阐述过,七连音双跳滚奏与复附点四分音符的双跳滚奏个数是一模一样的,当演奏者在控制复附点四分音符的双跳滚奏个数时,更多的注意力是在针对节奏时值的准确性把握上。因此,特别要引起鼓手注意的问题是当演奏过程中由于双手的控制技术技巧的问题造成节奏时值的准确性出现障碍时,技术技巧的控制问题必须得到及时的解决、突破,为了掌握到技术技巧与时值的完美统一,大量的谱例实践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事情。

与三连音双跳一样,七连音的双跳滚奏训练价值也是一至九连音双跳滚奏训练过程中的重中之重,因为其特别能够体现出双手平衡性、耐久性、敏捷性等等多方面的控制基本功夫。所以,一些鼓手喜欢专门用七连音的滚奏去进行密度大小的相互较量,耐久力差的鼓手自然就会感觉坚持一会时间就力不从心而演奏不下去了。国内外一些个别鼓手赛事中也有专门针对滚奏速度、密度的极限性挑战项目,其目的也是检测、比较不同鼓手技术技能在某些专项技巧领域的功夫、潜力到底有多深。

  1. 八连音双跳滚奏训练

八连音双跳滚奏就是两个四连音双跳滚奏的重复叠加而已,因此其演奏手法也非常简单,律动感觉也比较容易控制。在一些速度比较慢的音乐演奏中,每个单位拍的双跳滚奏自然会具有更多的密度伸缩空间。同时,凡是音型越密集的节奏其双跳滚奏越是绵长,实际上控制起来反而不会太困难。在一些长滚奏的音乐作品应用中,常常也会见到以小节为单位的滚奏叠加、铺垫,其训练技术技巧通过八连音双跳滚奏的反复强化就会获得很快的提高。

在这里还得特别说明一下,双跳滚奏的密度在保持正常单位频率的基础之上,一至九连音的双跳滚奏训练实际上是1/4拍、2/4拍、3/4拍、4/4拍、5/4拍、6/4拍、7/4拍、8/4拍、9/4拍的对应节拍训练,而不是在同一个速度范围之内的滚奏密度比例的压缩、变化训练。

  1. 九连音双跳滚奏训练

在七、八连音双跳滚奏训练的基础之上,九连音双跳滚奏更多的作用仅仅是作为拓展性的训练内容,其训练方法与七连音的双跳滚奏是一模一样的。

结合一至九连音双跳滚奏训练的整体比较,不难看出三、四、五、七连音的双跳滚奏训练是最具有代表性意义的。当然,将一至九连音的双跳滚奏进行整体性的综合穿插、对比、结合训练才是最为科学、全面的。

结语

以上阐述了爵士鼓双跳滚奏训练过程中逐一针对一至九连音双跳滚奏训练的具体注意事项,是爵士鼓双跳滚奏教学过程中最具有普遍性意义的、代表性训练价值的核心问题,更是掌握爵士鼓、小军鼓双跳滚奏技术技巧的纲要性训练方向。并且,有了双跳滚奏系统训练基础的学习者若要进一步学习、拓展掌握多跳(压奏)滚奏的演奏技术就有了最为重要的基本功基础。

 

注:

1.由于本文是专门针对双跳滚奏教学训练较为系统的专题性研究文章,对于多跳(压奏)滚奏的基本特征与音乐表现、多跳滚奏与双跳滚奏的差异性特征、多跳滚奏的常规训练方法以及多跳滚奏高难技巧拓展等问题详情可参考笔者《爵士鼓多跳滚奏简述》一文。

2.掌握双跳滚奏技术是作为学习爵士鼓、小军鼓、打击乐学生必须具备的重要基本功,也是非常难以训练的技术技巧内容。可以这样讲,对于学鼓的学生而言,如果不会双跳滚奏就意味着还没有真正入门,还没有真正进入爵士鼓学习的基础技术阶段。因此,掌握双跳滚奏技术的重大意义也基本上标志着鼓手从初级水平阶段逐步进阶到中、高级水平的分水岭!

3.在笔者的《爵士鼓滚奏训练指南》(参见《乐器》、2010年第8期)一文中,笼统、简要的阐述了单击滚奏、双跳滚奏、多跳滚奏这三种常用滚奏的训练方法,并未单独详尽的针对每一种滚奏形式作出大篇幅的进一步阐释。因此本文《爵士鼓双跳滚奏教学训练纲要》和《爵士鼓多跳滚奏浅析》亦为全面进一步的针对滚奏技术进行了扩展性研究。

 

            本文连载《乐器》杂志2017年第1期和第2期作者张爨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