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爨轠(zhānɡcuànléi)爵士鼓学术理论研究系列文章之127:为什么说爵士鼓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品行是第一位的? 文/张爨轠

 张爨轠(zhānɡcuànléi)爵士鼓学术理论研究系列文章之127:为什么说爵士鼓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品行是第一位的? 文/张爨轠

                                                                 为什么说爵士鼓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品行是第一位的?

                                                                                     文/张爨轠

      《周易》蒙卦曰:“蒙以养正,圣功也。”白话意思是说:“在童蒙时期培养孩子纯正无邪的品行,这是一项神圣的功业。”

     《礼记》中讲:“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白话意思是说:“人人本具的纯净纯善,称为自性,随顺自性皆能学为圣贤,称之为,修养道德自然能够感化别人,这称之为。因此,无所不在,片刻都不能离,能够离开的,那就不是。”(参见《群书治要360》第一册、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礼记·学记》中讲:“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就是说教育就是使人不断增长善良的品行,挽救过失,为学生树立终生的德行基础。

    《说文解字》把“教”解释为“上所施,下所效”。意思就是上面的老师怎么做,下面的学生就怎么去仿效,以此来达到教育的目的。

《孝经》中曰:“君子之教以孝也”也是讲力行上行下孝,以身作则,才是教的本意。

      可见,中华老祖先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圣贤教育智慧总结得可谓精辟至极,是“超越时空、亘古弥新”的真理。

    爵士鼓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源于西方文化的技术体系,尤其是以欧美国家的技术内容为主体。西方文化的普世价值观是建立在以竞争为主导思想上的。“竞争升级成为斗争,斗争升级就变成战争,战争再升级就成为毁灭。”也就是说西方文化的普世价值观不符合:“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这样的中华圣贤教育乃一切人自性流露的宇宙自然规律价值观,如果不从根本上注重我们中华传统圣贤文化的教育,那么培养的学生就会成为西方文化的受害者。

    看看西方一些另类的摇滚音乐,充满了道德沦丧的价值体现:怨恨、哀愁、愤怒、狂暴、享乐、纵欲、歇斯底里等等。《礼记》中说:“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意即:“乱世的音乐,怨叹且愤怒,因为政令违背天理民心。”(参见《群书治要360》第一册、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想一想,面对这些世界流行的音乐作品还被国内广大爵士鼓教师作为教学教材甚至奉为圭臬,我们学习人家的什么东西呢?这背后的教育思想该怎样引导学生呢?难道也全盘学习这些垃圾文化?培养学生的品行靠这个?显然稍微清醒一点的人都应该具有正确的判别能力。

     《礼记》中曰:“大乐必易”,意即伟大高雅的音乐必然是平易近人充满本有自性流露的,这样的音乐才可以起到教化天下的正能量积极作用。

    影响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国学之根《弟子规》开篇就说:“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可见,文化知识的学习是品行在前知识在后的次第,品行的培养是理应放在第一位的,这是连国内幼儿园的孩子都在践行的传统教育。

    明白这些道理,教师才能够真正明白该怎样教,身教重于言教,身体力行影响学生就是最好的教,才可能把学生培养成圣成贤,而不是培养成拥有一流演奏技艺但却品行低下的社会垃圾文化的代言人。

    鼓手谨记:技艺的千锤百炼远远不如心性的修炼重要,否则,鼓打得再好,心性可能仍然是迷惑、狭隘甚至颠倒错位的。

本文载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发行张爨轠著《爵士鼓教育》一书